“職業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學的是手藝,老師不僅要講理論,更要‘手把手’的指導操作,老師的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端什么樣的飯碗。”簡校長介紹,為了讓學生學到過硬的技術,學校定期邀請企業技術專家參與實施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制定修訂;聘請企業專家到校授課或開設講座,將企業新知識、新技能和企業文化融入教學全過程,實現了校企零距離。
同時,學校陸續聘任了包括首屆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焊接狀元”吳新華、湖北省噴漆十大“槍王”之一易建紅等40余名企業高技能人才和社會各類能工巧匠來校任教。他們在教學中將專業知識與企業生產實際有機結合,生動活潑,情景育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提升了專業教學的實際效果,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和專業教學的創新。在他們的培養和指導下,學校有一大批學生活躍在全國、省、市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的賽場上,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除了中國企業專家,學校還請來了外國職教專家。學校還與德國漢諾威中國中心合作開辦 “中德班”,聘請了德國手工業行業協會的技術專家呂德伯克,畢爾申科,麥歇斯勒等親自講授專業核心課程,引入德國“雙元制”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和“學習領域”課程教材,在學校內進行德國職教教學模式的現場演練,對學校借鑒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高人請進來了還不夠,交通學校還把“車間”也請進來了。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按企業的標準要求,先后共同建設完成了“東風標致培訓中心”、“巴斯夫油漆培訓中心”、“上海永大電梯教學基地”等10余個真實職業情境實訓基地。企業投入教學車輛26輛,各類總成125臺套,設備(儀器)82套,累計1000余萬元,同時定期更新設備、教學車輛和技術資料,保證了學校教學設備和技術資料的更新與市場同步,保證了“做中教”、“做中學”理實一體學習情境任務(項目課程)的實施和企業員工培訓要求,使得學生“上學如上班”,學生在企業文化和學校文化的深度融合中成功從“學校人”轉變為“企業人”。
高人來了,車間來了,訂單也來了。學校利用地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地域條件,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聯合區域內外大、中型先進裝備制造類、現代服務類企業,積極開展訂單、定向式培養模式的合作。合作企業向學校贈送整車、專用工具等實習實訓設備及生產技術資料,進一步推動了校企合作的資源共享。
自2005年以來,訂單培養模式合作企業數量、培養學生數量均呈階梯式增長的態勢。學校先后與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武漢華燦光電有限公司、武漢華工正源光子技術有限公司,西子奧的斯、通力、日立電梯等企業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企業派遣技術人員給學生上課,指導學生進行實習教學,使學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和掌握企業生產崗位的工作要求,為企業輸送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據統計,近三年交通學校受益于訂單培養的學生數量年均達670 余人,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近40 %。通過訂單式培養形式,不僅使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學生實現了對口就業,進一步使校企雙贏格局優勢得以凸顯,并受到了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普遍贊譽。
上一篇:校企合作老路也有新走法
下一篇:陽光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