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電梯”關鍵詞,“電梯事故”等新聞總與之相伴。
電梯發生事故后,物業責怪電梯質量不過關,電梯廠家埋怨物業保養疏漏,互相推諉“踢皮球”問題,受害群眾往往難以及時得到補償。對此,2014年實施的《特種設備安全法》提出:“國家鼓勵投保特種設備安全責任保險”。
令人尷尬的是,這項讓乘客、電梯廠家、維保單位、物業多方共贏的舉措,在我省卻“叫好不叫座”。省市場監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省約22萬部電梯(包括樓宇電梯,商場、地鐵等手扶梯,不包括建筑工地升降機)中,只有不到10%的電梯購買了安全責任保險。
為何電梯保險遇冷?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責任不清,心存僥幸不愿買
6月12日,武漢江漢開發區萬科城小區。人保財險公司的業務員楊帆到物業辦公室介紹電梯安全責任保險。沒等他話說完,一位物業工作人員便請他出門?!拔以谖錆h跑了幾百個小區,只有五六個小區有購買意向,經常碰一鼻子灰?!睏罘珶o奈地說。
電梯安全責任保險,是指電梯在安裝、運行、維保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或第三方財產損失時,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的險種。
物業接受度不高,是價格太貴嗎?
據省市場監管局介紹,我省2017年2月印發《電梯安全責任保險示范項目實施方案》,旨在建立覆蓋電梯所有權人、使用人、管理人、電梯維保方等各環節的電梯責任保險制度,提高我省電梯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其中,每部電梯每年最低基礎保費60元,每次/累計事故賠償限額可達300萬元(含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屬于保費低、保額高的優質保險。
優質險種,為何不叫座?
人保財險公司湖北省分公司責任保險事業部主管羅光源坦言,一是電梯人身傷亡事故率極低,多數物業公司有僥幸心理;二是廉價的政策性保險傭金有限,難以調動一線業務員的積極性。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因電梯導致的乘客傷亡事故共31起,湖北省有2起,相當于我省每萬部電梯的事故率為9%。羅光源介紹,我省投保的電梯主要集中在大型商超和地鐵。另外,武漢江岸區由政府出資,為全區4700部電梯買了保險,洪山區和武昌區為轄區老舊電梯買了保險。
省電梯協會會長黃凌燕表示,我省共有電梯維保企業300余家,在購買保險上維保企業更傾向于給員工買人身意外傷害險,因為電梯安裝、運維風險大得多。
目前,國內電梯投保率最高的地區是廣東省,投保率達80%,主要原因是有法規支持。2015年,我國首部地方性電梯法規《廣東省電梯使用安全條例》審議通過,提出“電梯出事,物業公司負首責”,明確了“冤頭債主”,讓物業公司在買保險上不再心存僥幸。
省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處相關負責人丁苛認為,我省電梯保險覆蓋率低,與政策法規有一定關系。目前,國家特種設備安全法對投保電梯安全責任保險,用的是“鼓勵”二字,約束力有限。從市場角度看,用戶投保意愿不強,說明該保險產品沒有切中用戶“痛點”,有待按需定制、及時調整。
惡性競爭,安全隱患不小
湖北省社科院辦公大樓有兩部1999年安裝的奧的斯電梯。6月13日,記者在該大樓一樓看到,僅有一部電梯在運行,另一部電梯的樓層顯示始終為“1層”,且下方標有“PARK”(停運)字樣。
“電梯運行了20年,從沒出過大事故,但小毛病不少,幾乎每周都要修?!笔∩缈圃盒姓芾硖幭嚓P負責人劉小民說,該院辦公樓和宿舍區共有6部電梯,每部電梯每年的維保費用(僅指維保公司的人工費,不含維保材料費)從4500元至1萬元不等,使用時間越長的電梯,維保費用越高。維保公司每15天對電梯運行檢修一次,一般查出的故障多是按鈕不靈、電梯跳層、門打不開等問題。
劉小民坦言,相比于“治大病”的電梯安全責任保險,他更關心“治小病”的電梯維保質量。目前,機動車及部分家用電器都設定有報廢年限,但沒有電梯強制報廢標準,對于超齡服役或帶病運行的老舊電梯,如何通過保險介入提升日常維保質量值得研究。
居民樓電梯也有“痛點”。常青花園12小區13棟1單元的“外掛式”電梯2015年建成,是武漢首個老舊社區居民樓加裝的電梯。6月11日,記者與小區業委會主任曹云生一同乘坐該電梯,六層樓舒適平穩,至今一直安全運行。
曹云生說,1單元共有6戶居民,為解決老人爬樓難,業主集資54萬元在樓道外墻加裝了電梯,電梯每年的維保費是3500元,若要更換配件或大修,居民用電梯的成本會更高。目前,常青花園居民約12萬人,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20%,隨著社區老齡化加劇,加裝電梯的需求與日俱增。
曹云生透露,小區共有4個單元安裝了“外掛式”電梯,這些電梯都沒有買安全責任保險,只有依靠電梯維保單位加強日常檢查。另外,武漢市政府2018年出臺的《關于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的意見》對非行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管理的非單一產權既有住宅,按照每部10萬元標準給予增設電梯補貼,該補貼資金一直沒有到位,增加了業主在電梯保險和維保支出上的顧慮。
“電梯安全三分靠制造,七分靠維保。”武漢一大型物業企業電梯業務負責人透露,目前我省電梯維保市場存在故意殺價的惡性競爭行為,我省電梯“原廠維保率”僅為20%,一些維保企業為降成本、搶訂單,平時不注重電梯日常保養,放任其故障后再維修,給乘梯人員帶來很大安全隱患。一名電梯工要負責50至60部電梯維保養護,按照每15天維保一次的要求,時間精力顧不過來。另外,電梯安全責任保險僅能用于事后賠償,無法做到事前預防。
創新產品,升級電梯保險
電梯保險能否像汽車保險一樣,除了重大事故,平日的小磕小碰也能及時賠付解決,化解業主、物業、維保之間的矛盾?
丁苛認為,電梯安全管理面臨老舊電梯更新改造資金不足、維保質量難以控制、應急救援不到位等突出問題。針對乘客最關心的故障率、停梯時間、救援時間等運行指標,維保企業也需要從“重維保過程”向“重維保效果”轉變。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電梯保險機制,加強電梯風險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監管。
今年,我國發布《進一步做好改進電梯維護保養模式和調整電梯檢驗檢測方式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開展“保險+服務”“電梯養老保險”等創新模式的研究和試點推廣,運用責任保險的市場約束激勵機制,構建電梯安全社會治理體系。
電梯養老保險,即保期內電梯的保養、故障、損壞、維修的費用由保險公司全包。2017年,杭州拱墅區某單元與保險公司簽訂了全國首份電梯“養老保險”保單,一年的保費為9420元,外加300元的人身意外險。而在投保前,僅電梯維保人工費(不含材料費)一年就要6000元。
丁苛介紹,武漢漢陽區、沌口開發區和荊州松滋市部分電梯已在探求“保險+服務”模式。即,保險公司在提供安全責任保險的基礎上,還委托專業人士參與電梯維保,以第三方身份監督電梯維保企業工作質量。但是保費略高,每部電梯每年需要300至500元。
“我省保險業對電梯維保的參與度還不夠深?!秉S凌燕表示,老舊電梯改造或電梯大修時,經常遇到業主或物業資金不足。如果動用房屋公共維修基金,程序多且耗時,少則3個月長則半年到一年。如果保險能與基金聯動參與,提供擔保、快速放款等服務,將更受歡迎。
黃凌燕說,省電梯協會正在推進“云梯”系統建設,通過安裝在電梯內的傳感器、智能攝像頭,采集物理、視頻數據,讓電梯預判故障、預警。該系統可與保險公司打通數據,有利于建立電梯全生命周期保險機制,讓群眾安全乘梯、放心乘梯。中青網(記者 劉天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