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興區雙河南里19號樓是該區老樓加裝電梯工程的首批試點之一,如今創新方案將垃圾道變成了電梯井。目前加梯工程已經基本完工,預計月底完成驗收就可投入使用。
“上到五層,中途得扶著欄桿休息兩三次。”在19號樓住了十幾年,張大媽每天拎著東西爬樓,腿上沒勁兒,還喘得厲害。這也是樓里很多老年居民的共同困擾。雙河南里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其中19號樓一共7個單元,涉及約173戶居民,老人占比較高。沒有電梯的時候,一些老年人及行動不便者常常“被困”家中,上下樓困難。
去年,雙河南里19號樓就開始著手準備加裝電梯的前期工作。設計人員為這個小區定下來一套區別以往的方案——改裝垃圾道。19號樓的7個單元都是“工”字形、相互連接。于是,每個單元的北側都會有個天井,正好可以在此立起電梯井,電梯井的一端就與單元內的樓梯口相連。但在過去,這個位置原本設計了一個垃圾道,已經廢棄多年。
為此,設計人員將此處垃圾道進行改裝,天井里外掛電梯。過去的垃圾道恰好就在樓道中,離居民家中只有三四步路,實現了平層入戶。垃圾道變身電梯后,樓道內的公共面積也有所增加、采光也比以往更好,對居民的負面影響也有所減小。
老樓加裝電梯從入戶宣講到實現100%簽約同意,大興區雙河南里19號樓只用了兩個星期。居民協調緩慢是老樓加裝電梯中最常見的,雙河南里19號樓又是如何實現這樣的速度的?
說到底,得益于設計施工、投資建設等方案。在此之前,居委會等多方到居民家中詳解方案,減少了居民對于噪音、安全、采光上的后顧之憂。
對于雙河南里社區居委會等參與居民協調工作的部門來說,則是要把這些優化后的方案詳細解釋給居民。比如,居民關心安全問題,就特意介紹電梯配備了斷電救援裝置,性能穩定可靠,最大限度避免停電困人事故的發生;關心噪音問題,則專門拿出數據說話——經實際測量,加裝電梯的轎廂內噪音值,遠低于國家55分貝的標準;關于采光方面,就特別說明電梯選用了觀光井道,三側都是鋼化玻璃隔斷層,透光性好,也能減小對低層居民采光的影響。
相比此前一些老樓加裝電梯試點進展較慢,雙河南里19號樓的前期協調從宣講到100%簽約只用了兩個星期。該樓的電梯加裝工程自今年4月8日開工,目前除7單元因管線改移還未收尾外,其它6組電梯已全部施工完成,正在進行驗收,預計本月底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