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周妙榮的發明已經獲得國家專利,也同時獲得國際專利PCT確認,并已獲美國、日本、巴西、俄羅斯、新加坡、阿聯酋等國家受理或授權。
晨報記者李芹攝影報道
從26樓坐滑梯到1樓是什么感覺?在長寧支路上的長寧88金廷小區內,就有一座這樣的特殊滑梯。昨日,記者現場體驗了這座自26樓蜿蜒而下的“逃生滑梯”。
記者體驗了
滑行狀態有點像玩滑滑梯
這座“逃生滑梯”沿消防通道而設,寬約50厘米,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彎道連接的彎槽和直行槽。彎槽平時不用的時候懸掛在空中,直行槽不用時側掛在墻上,均不會影響消防通道的正常使用。
已是7旬的發明人周妙榮指著樓梯口的一個裝置告訴記者,只要拉動這個裝置,骨牌效應作用下,所有彎槽會自動下降和直行槽連成一體。果然,他話音剛落,彎槽就“轟”的一聲下來了。
記者隨后坐進了滑槽,“雙腳收起、雙手交叉放在胸前、身體放松”——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記者努力把姿勢調節到最佳狀態,順勢滑下。在下滑過程中,每逢彎道就能感受到速度有所緩解,不過始終處于自然滑行狀態,頗有點玩滑滑梯的感覺。如果人是放松的平躺狀態,滑行速度相對最快;如果感到緊張,稍微用雙腳與槽面進行一下接觸,就會減緩下滑速度。
等順利抵達一樓后,除了轉了太多圈,記者有點頭暈以外,并沒有什么不適感。
“目前每層通過的設計速度為3-5秒鐘,如果按照最快的3秒/層的速度來計算,從30層高的高度到地面一層只需90秒的時間,金廷88這幢26樓高的住宅,花費時間可能更短。”周妙榮如此表示。
設計理念
簡單實用,躺下就能逃生
周妙榮是怎么想到要發明這個“逃生滑梯”呢?他告訴記者,自己家住35樓,家中有老也有小,所以特別關注高樓自救。發生諸如火災等意外時,從高樓到地面無非三條路:電梯、樓梯和外空間。發生火災時,電梯不能用,外空間逃生風險太大。
周妙榮認為,樓梯逃生存在樓高累倒、煙多嗆倒、水多滑倒、人多擠倒等風險,而造成這些的主要矛盾是“站著逃生”,那么能不能“躺著逃生”呢?
換了個思路的他豁然開朗,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深入調查與研究,周妙榮發明了這部高層“逃生滑梯”。目前周妙榮的發明已經獲得國家專利,也同時獲得國際專利PCT確認,并已獲美國、日本、巴西、俄羅斯、新加坡、阿聯酋等國家受理或授權。
“逃生滑梯”何時投入使用?
周妙榮:目前最大一道坎是需要獲得國家相關質量部門認可通過;沒有標準就無法完成產品認證和真正推廣使用,只能是停在試驗階段的創新產品;望有關部門能適時幫一把。
對于周妙榮來說,如今最希望的是能讓自己的發明造福更多住在高層的老百姓。但即便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他在長寧區找到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住宅小區,而這第二三個小區還不知道在哪里。“逃生滑梯”什么時候能真正發揮作用同樣未曾可知。
根據周妙榮的估算,這座“逃生滑梯”的造價在每層4萬元左右,30層大約在120萬元。而相比世界上動輒百萬美元計的逃生艙設備,價格優勢十分明顯。
相較“費用”這個問題,周妙榮認為目前最大的一道坎是需要獲得國家相關質量部門的認可通過,只有這一步通過了,接下來才有可能向更多小區推廣。但因為高層“逃生滑梯”是新生事物,相關國家標準無章可循,沒有標準就無法完成產品認證,產品無法認證就沒有辦法真正推廣使用,只能是停在試驗階段的創新產品。因此除了多渠道反映情況等待相關部門的處理外,周妙榮沒有辦法做更多。對于“逃生滑梯”的未來,周妙榮卻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