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行業要從制造業向服務業逐步過渡”“‘互聯網+按需維保’不僅將為電梯安全加碼,也將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近日,在以“凝心聚力、攜手共贏”為主題的2017年四川省電梯行業年會上,四川省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協會(以下簡稱四川特協)正式發布《四川省2017年電梯行業年度報告》,為新常態下電梯安全監管、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指明路徑、開出良方。
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四川省電梯保有量達208319臺,與2015年的185155臺相比,增加了23164臺,增長率為12.5%。全省共有電梯制造企業21家、電梯安裝改造維修企業408家,電梯從業人員38286人。
面對當前嚴峻的電梯安全監管形勢,四川省以構建電梯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為抓手,著力完善電梯安全治理長效機制,推動使用單位、維保單位“主體責任落實、責任主體到位”,建立責任保險、維修基金等社會救助體系,形成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為核心,增強作業人員和公眾安全意識為基礎,實現社會救助及時有效為輔助,各方監督有力為保障的社會多元共治的電梯安全工作新機制。
報告指出,當前電梯行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電梯需求量已經達到頂峰,增長速度逐步放緩,以維保為主的電梯服務行業將成為新的市場藍海。當前,按需維保已在江蘇南京、浙江寧波等地開始試點,逐步推進制造單位維保電梯并對電梯質量安全終身負責的制度,強化制造單位積極應用電梯遠程監測技術手段,推動試點物聯網線上檢查維護和現場保養維護相結合的按需維保模式,這標志著電梯維保行業將越來越向著人性化、互聯網化、科技化方向發展。
報告還指出,質檢總局創新性提出的“保險+服務”新模式是破解電梯維保監管難題的有力武器。該模式通過引入保險機構進行第三方監督,建立維保擇優選擇機制。原來由物業公司直接選擇維保單位,物業公司通常低價選擇維保單位而忽視維保質量。在“保險+服務”新模式下,保險公司除承擔事故責任賠償外,還參與維保單位的選擇和監督。由保險機構統一招標選擇規模化、規范化的維保單位,與物業公司、維保單位簽署三方合同,根據維保質量支付維保費用,從價格競爭轉為質量競爭,促進電梯維保市場規范化。
報告預測,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等后市場將是未來電梯行業增長的新引擎。目前北京、杭州等20多個城市已紛紛出臺政策,鼓勵舊樓加裝電梯,進一步補齊民生短板,釋放質量紅利。據保守預計,全國加裝電梯市場總量至少在250萬臺到300萬臺。相關數據顯示,四川省達州市、自貢市、宜賓市等地舊樓加裝電梯正呈大幅度增長趨勢。以達州市為例,目前已辦理開工手續的共計340余臺,已驗收合格的近90臺。
“誰抓住了電梯后市場,誰就抓住了未來,誰就掌握了可持續發展的主動權。”四川特協負責人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電梯產業結構調整應該聚焦電梯后市場持續發力,從過去的制造業為主,調整為制造與服務業并重,再進一步調整為以服務為主、制造業為輔,拉動行業向服務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