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道,是“上上下下的享受”,還是“上上下下的心慌”?昨日,記者從市政協了解到,滬上超過15年仍在使用的電梯,總數高達3萬多臺,且不少分布在滬上部分小區之中。電梯帶來的安全隱患風險,在城市中日益凸顯。為此,黃鳴委員準備在下周舉行的市政協十二屆二十八次常委會上呼吁,上海應率先出臺地方強制報廢規定,讓這些老電梯得以退休。
逾一成電梯已高齡
上海一共有多少臺電梯?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黃鳴進行了一番調研,結果讓她頗為吃驚。
來自行業內的統計數據顯示,本市目前正在運行的電梯總數高達23萬臺,無論是擁有量還是每年新增量,均據全國首位。
然而,在這23萬臺電梯中,運行時間超過10年的達到8萬多臺,還有3萬多臺的運行時間甚至超過了15年。
超齡服役、帶病運行。黃鳴告訴記者,這樣的老舊電梯,在申城的社區、企業內并不少見,時不時會因為各種故障而發生停用,甚至出現險情,成為城市安全的“定時炸彈”。
記者獲悉,近年來,本市質監部門一直在對上海住宅老舊電梯開展“體檢”工作,但“體檢”之后的“治療”如何落實?又是另一個盤根錯節的難題。小區維修資金缺失、業委會物業功能喪失、維保企業不負責任等等原因,使得老舊電梯安全問題難以解決。
應率先出臺報廢規定
“汽車到了年限,可以強制報廢。電梯為什么不可以?”黃鳴提出,與其讓老舊電梯“帶病上崗”,不如允許其“正常退休”。
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家并沒有電梯強制報廢制度。記者查詢發現,2016年時,一部《電梯主要部件報廢技術條件》正式實施,首度提供了判斷主要部件是否報廢的依據。這項標準規定了“安全保護裝置、緊急救援裝置、井道安全門和活板門、驅動主機、轎廂、層門和轎門、電氣控制裝置”等13項對電梯安全運行影響較大的電梯主要部件報廢技術條件。
對此,黃鳴指出,這只是一個推薦性的“國標”,而并不具有強制性。因此在實際操作中,不少老舊電梯依然是通過零件更換來勉強“延長壽命”。
“上海應率先出臺地方性法規,強制老舊電梯報廢。”黃鳴認為,電梯事故“非死即傷”,具有極強的危害性,保障電梯在合理的“生命”周期中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安全隱患。
當然,這一規定的出臺,還會帶來相關的誰來更換、誰出錢等一系列問題。但黃鳴認為,這些都可以通過細則的制定予以解決。
提高行業準入門檻
不僅如此,一方面是老舊電梯的比例較高,另一方面則是行業準入門檻太低。
黃鳴在調研中發現,上海目前有近300家電梯維保企業,6000名左右的從業人員。整個行業面臨著人力不足、技術能力下降、低價惡性競爭等問題,導致服務水準參差不齊。
“有一個數據,或許可以反映這個行業的現狀。”黃鳴表示,在申城每年的電梯事故中,居然有半數的死亡人員是維保人員,“雖然有意外,但修電梯的人出事比例如此之高,可見其平均技術水平。”
盡管申城電梯維保人員都是持證上崗,但黃鳴指出,薪資不高、技術能力不強、良莠不齊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
“月收入從2000元至5000元不等,就其行業特性而言,明顯偏低。”黃鳴提出,不少老師傅不愿干,很多“三腳貓”卻成了主力。雖然取得了資格培訓證書,但缺乏與時俱進的技術,違規操作者不在少數。
為此,黃鳴呼吁盡快建立行業準入的評價機制,提高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把門檻抬起來,把風險降下來。”
下一篇:小區內商鋪毀綠私建外掛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