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監督如火如荼,廣東的官媒互動呈現出良性循環的態勢。在新快報記者連日探問電梯事故頻發原因后,10月24日,廣州市質監局專門就電梯安全監管等問題召開媒體說明會,正面回應了新快報記者的電梯安全四問。這樣的回應無疑是必要的:質監局是電梯安全監管的職能部門,掌握的信息無疑更加全面,對電梯的問題研究也更為深入。四問提出來了,問題也得到了回應,但對電梯安全的拷問,卻不能就此停止。
“上上下下的享受”——這是經典的電梯廣告詞。然而,從7月6日到10月18日,短短百余天,廣州市發生了13起電梯事故。而相關數據顯示,廣州110平均每月接到電梯受困求助50宗。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受訪八成市民表示坐電梯有心理陰影,患上“電梯綜合征”。可以看出,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乘坐電梯不僅很難稱為“享受”,稱作“提心吊膽”或許更為恰當。“上上下下”何時成為真正的享受呢?民眾加強安全意識當然是必要的,但乘坐電梯全靠“自我保護”,恐怕遠遠不夠。
但凡有電梯事故發生,人們總會關注電梯的質量。我們看到:這兩年,全國各地電梯事故頻發,我們常會看到奧的斯等名牌電梯的身影。奧的斯不僅在中國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也是全球第一的電梯巨頭,是什么原因讓它也陷入危機呢?中國電梯行業協會曾指出,近幾年,中國電梯行業沒有能夠擺脫價格競爭的怪圈,電梯行業已經進入薄利、微利時代,價格戰導致了質量隱患。實際上,早在2008年便有機構對“電梯質量有所下降”提出過批評,倘若電梯巨頭只顧市場份額而忽視電梯安全,不僅是不負責任,恐怕也會有損品牌形象。
電梯行業是嚴重依賴維護保障的行業。正因如此,在定期年檢之外,確實“更多地需要日常的維護和保養”。市質監局回應稱,就實際情況而言,安裝和維保單位的人員流失較嚴重;這完全達不到維保單位相應的業務需求。這樣的回應無疑太過草率。要知道,在2009年新快報記者在采訪電梯質量問題時,市質監局就曾給出過“對非持證人難以確認”的回應,省人大代表朱列玉也曾有過“收費如此高還走馬觀花”的批評。時隔兩年之后,“維保人員達不到要求”的現象仍然存在,監管部門恐怕是有責任的。
2011年以來,電梯故障似乎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固然有偶然原因,但在絕大多數事故背后,都有著“人禍”的影子:監管者、生產者、維修者和使用者,每一方面都存在著問題和隱患。基于此,要保障電梯安全,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使用者的安全意識,都缺一不可。
電梯行業有競爭壓力有盈利沖動,使用者安全意識參差不齊,因此政府監管恐怕是關鍵要素。與食品安全一樣,電梯的安全也事關百姓直接利益,會直接影響百姓對政府的觀感。要塑造服務型政府形象,監管部門恐怕得在電梯上多下些工夫。
雜志與廣告
上海電梯
《上海電梯》創刊于1988年8月,是我國電梯行業辦刊最早的雜志之一。因為它一直堅持以電梯技術理論和應用技術為主的辦刊宗旨,受到國內電梯企業和相關企業及廣大讀者的...
埃略凡特文化傳播DM雜志
2009年1月創辦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傳播廣告》。它不僅能擴大電梯企業向社會各個層面,尤其是房地產企業和物業單位的信息傳播和全面交流;也讓房地產企業及物業公司從...
廣東:電梯故障頻發,還是要在監管上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