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感嘆,一生工齡40年,有幸做了20年電梯人。20年雖一晃而過,20年卻難以釋懷。20年的經歷及悟道,則留給后人去思考。
上世紀90年代滬上電子產業正遇上前所未有的“劇烈陣痛”——“關停并轉”。20年后的今天,由于“中興”事件的暴露,才恍然大悟!原來國家決策上的失誤——“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完全依靠外資外援,導致滬上電子產業全部“淪陷”。本人就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迫不得已轉行進入電梯產業,開啟了一段電梯人生之旅。
01 半路出家與電梯結緣
1998年2月我正式進入合資企業—— “XX機電設備有限公司”。那時,外資公司紛紛落戶上海,國資企業紛紛凋敝讓出舞臺。為求生存不得不作出生死抉擇!學電子轉行搞電氣,別看一字之差,專業領域天壤之別,隔行如隔山。本來在從事的領域已得心應手小有成就,轉行到電梯后則需要一切從頭學再起步。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45歲到施工現場親身學裝電梯,到維保現場學識別故障保養要領,然后結合書本知識慢慢進入狀態。知道什么叫VVVF,什么叫交流直流變速,加速度,震動,晃動等專業術語所包含的量化知識。
可是,半路出家總不被人倫視為同道。當然,經過20年長途跋涉也看破了其中許多道道。欣慰的是,電梯行業半路出家豈止我等少數。
在我看來,電梯技術并不奧秘,也不是什么高精尖技術(這從電梯專家群中出不來一個院士可以佐證)。它僅僅只是外部高新技術應用于電梯,或集成于電梯上而已。如果沒有IGBT的出現,變頻電梯則遙遙無期;如果沒有互聯網和智能科技的發展,電梯的智能化,門禁系統刷臉技術,以及物聯網故障診斷等都無法實現!這一切核心還是芯片,而電梯的核心技術20年來仍掌握在外資方手中,譬如超高速電梯技術,以為“市場換技術”可以獲取,實踐證明乃一廂情愿!結果是中國電梯市場均被外資品牌占領,核心技術并沒有被國人獲得。
02 核心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創新
2013年有幸去了一趟日本,參觀了三菱電梯制作工廠和觀摩東芝超高速電梯,真正親身體驗了一回什么才叫高技術電梯產品。這么多年過去,始終不能忘懷的有兩件產品,一是日本三菱新開發的彎道自動扶梯,另一則是安裝于東京“晴空塔”內的17米/秒超高速電梯。實際體驗之后無法不贊美那精湛的設計工藝制造及技術超前(超高速度下舒適度好)國內無處可覓!也不可能生產,因為外資公司新技術新產品絕不可能為中國市場開先河!都是一些成熟或即將淘汰的產品引入中國市場。君不見,“環球金融大廈”“上海中心”這樣的超高建筑里的超高速電梯,哪一部為國內制造?是屬于“市場換技術”得來的本國產品?!
最近讀鐵道部工程院院士傅志寰《我國高鐵發展引進與創新的思考》文章感慨良多。傅的文章梳理了“市場換技術”行不通。傅說,“高鐵核心技術,日系、德系都拒絕轉讓?!呐K’牽引系統來自‘兩株團隊’的自主研發與‘引進’無關”?!巴夥讲唤棠阍O計方法,只教你讀圖。也就只告訴你是什么,但不會告訴你為什么”。這段論述,聯系電梯行業的狀況竟如同一撤。那些在外資企業工作的技術人員有多少人知道“芯片”(集成電路)里的秘密?看圖紙只能知道大概不知道究竟,因此碰到復雜一點的電梯故障就換PC板,既了事又省勁。
傅的文章還說,“買得來技術,買不來技術創新能力”。“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的方式看起來非常合理,但風險很大,一旦消化吸收中出現障礙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或者無法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實現創新,那后果只能是不斷地重復引進,永遠步他人后塵,為別國的高新技術產品研制費用需求埋單。傅一針見血指出,“引進中我國得到的主要是生產圖紙,制造工藝,質量控制和檢驗方法。外國公司在人員培訓上相當保守,只教你怎么做卻不告訴你為什么,對于原始設計分析,研究實驗數據,軟件源代碼則嚴格保密”。
看看!傅說的這些,是不是與電梯行業相吻合?!有幾個人真正能解“源代碼”?誰能說透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信息?況且,你在外資公司生存不需要你“自主創新”,老板很忌諱你的自主與創 新,只要你按照公司的行為手冊做事就OK了。我就親身體驗過,在培訓員工時自己慢慢摸索出一套淺顯易懂的培訓教材(吸納精華、講清要點,尤其是告知受訓者為什么這樣,不能是那樣),其 中安裝培訓教材一度被作為“作業基準”流傳于施工現場人手一冊。然而,這樣的消化、吸收、改變,還談不上創新,最終被臺藉主管痛斥否定扼殺??梢韵胂鬆砍峨娞莺诵募夹g“消化、吸收、創 新”,更不是“要命”嗎?也因此要命者陸陸續續一茬又一茬逃離“要命”之地,尋求“自由自主”寬松一些的生存空間。
03 引進與創新的思考
從2005年開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對“市場換技術”的發展思路進行反思,痛加撻伐。高鐵是這樣,汽車是這樣,電梯業也是這樣,只是不見熱烈反思!
以獲取信息)嚴重阻礙(湮滅)了民族品牌的發展。一些號稱民營企業從政府那里騙取高額“高新產品”扶植資金,并沒有真正投入研發創新過程,產品依然是大眾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依葫蘆畫瓢活躍在低端市場。只有個別企業有時代感緊迫感企圖心,如康力、新時達等少數幾家,緊跟“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自動扶梯、智能化電梯、機器人制造方面走在行業發展前列。
創新是國家戰略,也是企業生存之道。沒有創新“做大做強”是一句空話。
早在17大前后習近平率先提出“創新型國家”。十九大之后對自主創新更是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昨天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更直截了當振聾發聵,他說:“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創新從來就是九死一生”,“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可電梯行業許多企業卻還處在渾渾噩噩中企求市場(上帝)的眷顧,成了關在“鐵屋子”里的人。
不久前(5月8日)去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觀摩了“2018中國國際電梯展”?!爸袊鴩H電梯展”自2004年至今觀摩過多次,感覺大同小異,似“搭臺表演”。有實力的電梯企業會展氣勢非凡,沒有實力的配件企業則偏于角落。此次要不是老朋友力邀我還真不去了。參觀之后有許思考,收獲也不少。首先,電梯展展示什么?當然是高精尖產品??晌铱吹降摹案叽笊稀倍际遣捎眯录夹g的新產品,如智能刷臉技術,VR技術在電梯上的應用;鋼帶在電梯上的應用;舊樓加裝各種方案,以及360圓形全觀光電梯等,沒有多少新意和真正的創新產品。倒是躲在角落里的上海巨龍橡塑公司展出的一款新開發的聚氨酯扶手帶引起我的興趣。聚氨酯,新材料,首次做成扶手帶。產品特點,一是具有環保再利用,且沒有污染性。二是耐用性、耐磨性強,使用壽命長。三是外觀光亮度好,色彩美觀且不退色,還能在上面做各色廣告類圖案。引起我注意的還不止這些,主要讓我感到,一個不大的(民營)鄉企,老板文化也不高,他卻把心思和資金用在新產品開發上,僅此足以贊賞!徐總深情地對我說:“楊工啊,公司要生存發展不投入新產品開發,就無立足之地呀!”都在說,“生意難做”,“材料漲價,企業難以為續”,這困難,那艱難,卻少見發力于產品的創新與研發上?!熬摭垺钡南敕ê吞崆安季肿屛铱吹搅嗣褡迤髽I的希望(“巨龍”能不能“騰飛”,要看有沒有創新活力)!
說到底,創新是企業的根本,生存之道?!暗揽傻?,非常道”都在尋覓不同的道!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的,那就是“思路決定出路”,人是這樣,企業是這樣,國家也是這樣——發展思路決定生存之道!
我至今懷念初入電梯業時的美好景象:人年輕充滿朝氣活力,氛圍和諧積極向上,遇到問題同心協力,求知創新無羈絆,一心向往真善美……
若干年后,污垢慢慢積累,渾濁生蠹,勾心斗角,人人自保,處處推諉,企業的向心力逐漸消失殆盡,一步一步墮入深淵(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為何會走到如此這般境地?全賴文化保守,不思進取!“上層建筑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扼殺了創新思維,固化陳舊的機制勢必帶入深陷帶來災難!企業又一次面臨“關停并轉賣”的怪圈,難逃“周期律”厄運。其實,這家電梯公司今天的結局,我在20年前《也談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載《中國電梯》)一文中就早有預言,可那時關沒有引起民營企業老板的關注!
04 目光遠眺、靜心磨礪
從實踐的角度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適者生存;從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來看,一個時代的變遷都是理論影響實踐的產物。這就不難理解,上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到90年代的“國企私營”,從“自力更生”到“造、買、租”再到“自主創新”、“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變化都是決策者理論造詣思路迂回,造成了社會形態差異。人在其中,順應時代發展,可能會避免大起大落。但凡,大起大落者都是與時代不怎么合拍!超前意識或固執己見、堅守、是福還是禍?還真說不準。人決定行事原則和行事方向是一致的,又往往具有一定的冒險性盲目性,正確與否,一靠運氣二靠實踐檢驗。
20年后,回過頭去看看想想,自己進入電梯行業,偶然性中藏著必然性。那時候整個電子產業消失,連“儀表局”也被撤消了,人往何處去?!只能背水一戰,絕境中求生存。當然,失去了很多,得到也不少,比如學歷知識、人文、結交新朋友??刹还茉趺礃樱丝偸且白叩?,艱辛也好,沼澤也罷,那怕棘荊叢生沒有路,也得漫漫求索踏出一條通途。后來發現,電梯行業確實是個朝陽產業,不愁失業!只要能吃苦耐勞,積累知識和技能就不怕沒飯吃,且“越老越吃香”——這是我對那些入門學子培訓時說的話,有夸口之嫌更是一種激勵。
誠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創業創新人是載體(創新型人才)。人的能力與智慧源自于自強不息的精神,有時候確實是環境逼出來的!“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噴油”道理一樣。只要目標堅定耐得寂寞久久圍攻,也許能夠實現“彎道超車”。可我,夕陽西下人近黃昏精力衰退,早已不敢奢望!僅希望年輕人目光遠眺,不要去計較一時得失,靜心磨礪心志,“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能力靠一點一滴積淀,是長期修成的正果。任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均會無功而返。
總之,創新,不僅僅是科技,還包括理論、思想、人文創新等,需要體制機制革新。學有所長發揮專長,需要良好的外部氛圍,如公平公正的人才評價機制,人的聰明才智有了依托才會茁壯成 長?!扒Ю锺R”不僅取決于“伯樂”慧眼,更需要時代的召喚與培育,才能“春風得意馬蒂疾”。人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受不同的命運擺布!輝煌與悲慘,全杖價值導向,不能同日而語,今為鮮花,明日黃花,欣賞品味上存在差異,否定不了其固有價值。
以上心路歷程、視角思考不足為訓!只是一個“多吃了幾年飯”的人嘮叨羅嗦自言自語,有益與否,各人自由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