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房地產泡沫的漸漸突顯發酵,我們行業在供給側同樣也出現了過剩現象,包括產能過剩,經營過剩,人員過剩,是否也會讓大家聯想到電梯行業的泡沫呢。
我們直觀地來剖析一下這些泡沫是怎么來的,舉個例子: A君和B君都是電梯配置工程師,熟悉國標,精通交通流量分析和系統(曳引能力)計算,熟練掌握電梯配置。2003年時在甲公司月薪都是3千,因后幾年房地產發展迅猛,同品牌級別的乙公司異軍突起,擴充新生力量之際,A君跳槽到乙公司,月薪6千,而B君留在甲公司普加薪資當年增幅6%,就是3180,A君這么一跳,同樣的技能,同樣的工作量和B君薪資差別是6000-3180=2820。A君的技能增長了嗎?沒有,應該說A君當時擁有的技能在當時增值了,且A君把自身當時正在增值的能力轉化為了薪資收入,就好比是人們把手頭增值的房子售出換來現金。
后續的故事邏輯也是如此, 假使電梯銷售形勢隨著房地產持續增長,一定還會有丙公司、丁公司...相類似的人力資源需求,為了憑空(而不是靠企業步步培養)獲得這樣的資質人才,一定會開出比乙公司更優厚的薪資待遇,于是泡沫開始形成并膨脹。如果A君在以后的跳槽中還是吃當年的老本,沒有繼續突破,那么TA的真實能力實際和B君一樣,而身價卻高出很多。原先那些想快速擴張而拼命挖人的企業,當有一天突然意識到人力成本的投入不能滿足公司盈利時,一定會采取壓縮成本的策略,尤其在行業處于微利的今天,相比A君,B君似乎更顯穩健。
當然,如果A君不是等閑之輩,TA在乙公司雖然做著和甲公司一樣的工作,但是TA改變了工作方式,在確保準確完成工作后,努力探究減少電梯配置設計差錯的方法,對常犯的錯誤非但用圖表尋根溯源地分析出詳細原因,還給出了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解決策略,同時還在團隊日常工作交流中與本部門和跨部門同事一起分享,以一個人的經驗教訓廣而告知給團隊,讓大家提高認知從而在源頭上杜絕問題的發生。這樣A君的能力和影響力就會在團隊中擴散,且極有可能受到上司的推崇和重用,從而讓自己的地位得到保證,并且個人價值得到提升。
用功做事和用心做事其結果是不一樣的,當然能力超強且具有自省能力的人畢竟在于少數,而絕大多數的人都屬于能用功做事。所以,認清自身的泡沫是第一步,習慣了“加法思維”的人們要漸漸適應做減法,盡管有點難,但是在當前形勢下必須要去適應,用壯士斷腕的決心去克服這樣的思想障礙,踏實地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原先您是搞產品設計出生的, 好好梳理產品開發的流程PAMBOK,搞清決定階段成敗的每個環節;如果你是搞產品配置的,好好整理出產品的配置標準。記住了!配置標準不是標準配置,還藏著掖著以為是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分享出來的話,就等著被自動參數化配置體系淘汰吧;如果你是電梯銷售工程師,趕快學習國家標準和世界各地的地方標準,尤其是北美、中東、歐洲標準,補全電梯技術規格表的認知; 如果你是電梯安裝維修人員,趕快參加上海電梯培訓中心的等級工培訓,為什么?你有我有他有的上崗證,那如何分出水平高低呢,如何進級技師呢,你懂的。總之一定要務實,即便擔任了中高層職務,也一定不要脫離實際業務,光聽匯報當傳話筒是不行的,而要腳踏實地去跟蹤探究。
最后給大家提個醒,瞧瞧人家微軟的比爾蓋茨,世界級的總裁裸捐99%的個人財產,還硬抗著個軟件工程師的職務,圖啥,學學人家老美真正的聰明,別老想著買人家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