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梯業隨著房地產業的高速發展,在經歷了20多年的連續增長,目前全國在用電梯已經達到10倍于20年前的規模。在保證房地產發展“量”需求猛增的同時,如何來維護好這個“質”,是我們所有電梯人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接下去新梯量增長經越過了歷史性拐點將很快趨于下行走勢,電梯企業拼的就是維保市場,而維保質量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電梯企業的品牌,影響到部件廠商的聲譽,引申到安裝維保團隊乃至個人誠信度口碑。
“質量”只是個空洞的詞,它的品質需要靠人的素質去體現,這種素養體現在產品設計、加工方面就是產品質量;體現在生產發運計劃和庫存方面就是管理質量;體現在安裝維保的具體流程細節的處理上就是服務質量。不同的技術人員,雖然有著同樣健康的身體,但是針對同一事件所產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在大腦皮層里產生的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里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叫《兩塊鋼板的故事》,是我以前一個美國同事他祖父年代流傳下來的。
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美軍B-17轟炸機組地勤機械師團隊里。那時B-17轟炸機每天出勤2000架次,任務是轟炸德軍布萊梅重工業基地,機組飛到第三帝國領空,穿過防空密集的高射炮彈幕,找到目標投彈,然后返航。起初,每次都有將近1/4的飛機有去無回。回來的飛機也是傷痕累累,地勤維修部門不分晝夜加緊維修好讓它們能重新投入戰斗,即便如此,還是無法挽回大量的飛機損失。后來有一個維修工比別人多了一個心眼,就是每次在完成修補工作后在一張飛機平面圖紙上標記出受傷的位置。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維修,一次又一次的標記……很快他發現只有兩個地方始終沒有被做過標記,那就是機艙和機尾。故事說到這里大家領悟到什么沒有? 對了,也就是說只要是機艙或者機尾遭受到炮火打擊,那飛機就回不來。于是這個維修工把統計的數據和圖紙報告給了B-17設計部門,很快B-17的機艙底部和尾部加裝了厚厚的鋼板作為裝甲。之后,安全返航的B-17大幅度增加,這個故事以及那個維修工的英雄事跡也因此在那個年代的美國軍方廣為流傳。
雖然那是70年前的故事,但是所體現的工匠精神和感染力是不分時空,即便在現代化科技和人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也是非常受用的。因為在當時沒有“大數據”這個概念時,這位工匠就利用了土辦法實現了原始數據的積累,在保“量”完成工作的前提下更能提升“質”的飛躍。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的是技能和效率固然重要,但是學會觀察懂得總結也是極其重要,“不要做廉價的工程技術人員”,寫在質量月里,望這個故事能給大家更多的啟示,謝謝大家的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