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想起這個問題或者被問到時,我內心總會一怔,隨即擔憂油然而生,我只能說,什么樣的時代造就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成就什么樣的技術。
電梯行業也是這樣,回顧20年前我所在的迅達,當時只要是上海人大多有所耳聞,這個品牌在業內是擲地有聲的,這個公司出來的人頭顱是高昂的。是的,我們曾經風光過,僅僅是因為運氣好跨入了這個在當時屬于擁有獨門秘籍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的大門。可大門進去后路還得靠自己走,我們想用市場換技術,規劃很宏偉志向很遠大,但現實呢,真正核心控制技術我們看到了,卻學不像,真正外企先進的管理我們感受到了,但卻鮮有實效性落實,各中的緣由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社會時風的因素,也是人的因素。所以要談電梯行業的發展趨勢,必須要談到人的因素,談到專業,積累與沉淀。
如果大家都認為只有設計才算得上是技術,那么生產,裝箱,安裝以及相關工藝,乃至工裝設計算不算技術,從事這些工種的安裝維保工人或者技師該不該受人尊敬,應不應得到較高的待遇。 我在蒂森韓國天安工廠負責亞太區SAP系統上線實施時完全感受到什么叫做專業,領教到技術工人的素養、理念、效率以及技能,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工作,也了解他人的工作,知道上下道工序的關鍵點以及對質量控制和交貨期的影響情況,更清楚并嚴格執行進出貨領料的流程,做到不見訂單不作系統收發貨,就連財務經理都能在黑板上把整個電梯結構圖及部件裝箱情況給我畫清楚,是的你沒有聽錯,財務經理,因為大家知道SAP跑出的訂單和工單都是系統自動產生的,而價格卻是在物料產生時由財務專員錄入的,如果他(她)對電梯產品外行,勢必對產品價格的審核沒有決策權,也就無法對電梯的成本進行核算控制,資深的財務成本控制人甚至還熟悉部件供應商的加工工藝,不同的工藝路線或加工方式對成本有很大影響。
同樣,專業一定是要靠積累和沉淀的。我們中國人精明聰慧,單打獨斗的能力舉世范圍可見一斑。但一個人在一個點上發亮不等于整個團隊在整個面上發亮,還必須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良好的職業操守,除了把自己的經驗和技能分享出來讓大家認可并掌握以外,還要考慮自己的方案對于后續工作的影響情況,在離職或退休時我們有沒有真正考慮過如何更方便高效快捷地將接力棒穩穩地傳遞到接替者手里,好讓他繼續在已經實現的勞動成果基礎上繼續為企業做出貢獻,而不是想著“我的創造是我個人的,我要帶走,新人管我什么事”。
最后我們再來談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時常聽到一些熱門話語:“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了”,“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4.0時代了”,“現在已經有躍層電梯技術了”等等,我想說的是我們真正搞清楚那些究竟是什么,是否接中國的地氣。事實情況是:大數據是不能提升產品質量,工業4.0是日耳曼民族在對供需要求非常明確的前提下,為了減少人力成本而在基礎工業相當成熟發達的前提下衍生出的智能化工業體系,是在扎實的3.0基礎上順勢發展而來的,必須在相關多個領域同步達到一個水準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 而我們中國因地域差異導致工業水平差異巨大的時代,觀念的差異導致管理方式上無法同步,如果硬要學也頂多在某幾個點上,很難達到像德國那樣的水準。還有躍層電梯,是新技術嗎? 日本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了,的確省了腳手架,在井道里可以既當工具運輸車,也可以搭建臨時機房,對爬升位置以下已經安裝了導軌和廳門的樓層進行服務,但仔細觀察一下,有很多不接我們地氣的地方,比如鋼絲繩,因為躍層電梯在跳躍式爬高過程中,鋼絲繩的伸長是通過從鋼絲卷拉出鋼絲并壓緊固定來實現的,經過擠壓多次的鋼絲繩是不能重新投入使用的,所以每次爬升都要換一次鋼絲繩,這是什么代價,如每爬高5層設立臨時機房,一棟20層的樓宇井道要進行3次臨時機房的搭建,這是何等代價,恐怕只有不差錢的項目才會考慮這種做法。此外,技監局對這個電梯要驗收3次,這在歐洲發達國家是可行的,因為他們安裝人工奇貴,因為那里的人們普遍重視技術和質量,深諳低成本換不來可靠的質量保證,所以一臺電梯差不多銷售價的一半是要付給安裝的,技監局在那里雖屬于政府部門,但還真是清水衙門,當然聽命于企業協會。所以躍層電梯在那種土壤里是可以生長的,而在中國是不太接地氣的。
隨著我國經濟下行以及房地產壓力持續增長,導致人工成本持續上漲而銷售價格持續下降已成了不爭的事實。但是大家要警醒的是,電梯行業人工成本也是因為房地產泡沫而吹大的而非真正的知識、經驗或技能升值,導致電梯行業未來幾年的競爭將是白日化甚至可以用慘烈來形容。今日的外企,無論在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上早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光環,變得都和現代民企差不多,差別在于用的是英語交流。 薪資待遇和激勵機制方面也失去了往年的吸引力,和民企不相上下。
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原本在外企的高管在到達一定級別和年齡后會選擇優秀民企作為自己事業拓展的場所,因為在激勵機制和施展個人才華方面,優秀民企有著更靈活更接地氣的政策。最后,我想總結一下2017年以后行業競爭勢態,優秀部件廠家會崛起而大的整機廠會慢慢失去原有的地位;大而全的產品定位會漸漸被小而專取代,拿出絕活并能成為行業內無法取代的某個環節會成為主流;人員會更精干,不是本行業的職能除非十分接地氣且像上述提到的韓國工廠財務經理那樣,否則就等著被外包吧,比如IT,人事,甚至財務;2017年以后公司的概念會漸漸淡漠,平臺的意識會逐步增強,因為要想一家電梯公司按照目前薪資養職工到退休,除非是頂級稀缺人才,否則很難,所以職工和企業的關系會漸漸演化為單獨個人和平臺的關系;同種企業不同領域的交流合作會加強,知己知彼揚長避短會成為同種企業間合作的新模式,跨界合作會必然會導致新業務模式的開啟,比如迅達和華為,蒂森克虜伯和蘋果間開發的大數據信息平臺將會對將來的維保業務起到預知、可控、可追溯查詢的功效。總之,浮華過后的慘烈乃至平靜,工匠精神的弘揚,接地氣,做實做專會成為電梯行業在2017年后總的趨勢,同行朋友們,該是醒醒的時候了!
上一篇:設計您的電梯
下一篇:“走進古巴,先得商機”湖州說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