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每天都只能從窗戶看外面的世界,以后有了電梯后就可以下來了,終于不用在家‘坐牢’了。”80多歲的王云龍大爺開心地說。
王云龍居住的虹口區江灣鎮街道新市北路1390弄3號樓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加裝電梯,而在這之前的10年,王云龍因腿腳不便幾乎沒有下過樓。像他這樣居住在老公房,常年不能下樓的老人被稱為“懸空老人”,短短的幾節樓梯成為阻礙他們和世界接觸的鴻溝。據介紹,居住在3號樓的居民,一半以上是老年人,年齡最大的已經98周歲。
作為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重要部分,上海大力推進的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作也正是為了解決“懸空老人”出門難的問題。去年年底,上海市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本市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根據上海市房管局的最新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市已有1231幢房屋通過居民意見征詢,已經完工投入運行的有328臺,正在施工的有205臺,另有31幢多層住宅通過舊住房綜合改造方式解決了居民群眾的上下樓困難。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局長王楨也表示,自從2019年來,上海加裝電梯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去年是上海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速度比較快的一年,去年一年立項624臺,超過了往年累計的總和。目前全市還有630棟房屋正在開展加裝電梯的前期工作?!?/p>
推動加裝電梯落地,解決民生難題多層住房加裝電梯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民生難題、促進社區治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困難重重?!兑庖姟访鞔_規定,加裝電梯要遵循“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在實際操作中,整棟樓中所有住戶只要保證不使用、不受益,都可不參與資金分攤。
據記者了解,現在一棟樓加裝電梯需要70萬元以上,政府補貼標準是40%,最高補貼不超過28萬。按照6層樓24戶樓型計算,需要20戶人家分攤40多萬元,平均下來每家要出2萬元。虹口區家加樂加裝電梯事務所章建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說,在實際操作中,出資額是樓里面居民通過自治協商確定的,原則上是樓層越高,居民出資額越大,最原始的計算方法是數樓梯格數。“加裝電梯不僅僅涉及到居民需要自掏腰包的問題,還涉及到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層矛盾,如何分配受益與出資往往是導致加裝電梯流產的最大原因?!?/p>
章建新說。記者調查發現,小區高層住戶一般積極響應加裝電梯,因為他們主要是電梯的使用者,而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低層住戶,對他們而言,電梯并非剛需,并且電梯安裝位置占用公共綠地、遮擋采光、噪音。低層住戶還擔心加裝電梯會造成頂樓價值增加,低層貶值,并且會增加電梯維護和保養的物業費。如何解決居民的矛盾?章建新認為,推動加裝電梯落地,要發揮基層組織和居民自治的作用。位于虹口區江灣鎮街道的家加樂加裝電梯事務所在2018年3月掛牌成立,是全市首個加裝電梯社會服務機構。
作為政府和群眾間加裝電梯的橋梁,事務所要傾聽居民的想法、看法,并對居民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凹友b電梯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有一個鍥而不舍的工作班子,解答好居民的疑問,做好大家的工作。我所負責的樓,有一家人總共做了9次工作,最后的結果是他們終于同意加裝電梯。面對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少數居民的特別意見,領導班子要有堅決的信心,不能因為一兩戶人家把加裝電梯的方案搞死。”章建新說。據不完全統計,上海長寧天山路、周家橋、閔行江川路、普陀曹楊新村、靜安臨汾路、黃浦半淞園路、楊浦五角場等街道也建立了加裝電梯工作室。位于靜安區臨汾路375弄的臨汾小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共有46個樓組,經前期評估,該小區有35個樓組具備電梯加裝條件。街道在對第一臺電梯成功經驗反復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123工作法”,成立了加梯工作室,對小區內符合條件的35個樓組予以整體同步推進加梯工作?!?/p>
‘123’工作法是成立一個加裝電梯臨時黨支部;建立兩個專門機構(街道加裝電梯工作室和社區法治中心);推出三項以人為本的惠民舉措,包括把水電煤移位配套工程納入老小區改造、為加裝電梯單元的低樓層居民做美麗樓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組和電梯自治基金等,調動群眾積極性?!迸R汾路375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呂文潔說。上海在加裝電梯審批手續和辦理等方面,也越來越精簡。王楨表示,去年年底,相關部門在梳理和研究加裝電梯矛盾和困難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加裝電梯的推進機制、實施流程、扶持政策等,比如加裝電梯原來要有46個審批事項,通過流程再造壓縮到15個,加大了政府扶持的力度,原來每臺電梯補貼24萬,去年年底加裝電梯新的政策出臺,提高到28萬?!跋乱浑A段將推動加裝電梯項目審批‘并聯預審、一口受理’,實現加裝電梯‘一網通辦’。
能夠盡快享受到加裝電梯之后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蓖鯓E表示。國務院辦公廳7月20日公開的《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了支持小區居民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加裝電梯等自住住房改造,對利用小區內空地、荒地、綠地及拆除違法建設騰空土地等加裝電梯和建設各類設施的,可不增收土地價款。老舊小區改造蘊含巨大經濟機遇加裝電梯也是上海推動老年友好社會的一個重要舉措。根據相關測算,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到2033年則會超過4億,2053年將達到人口老齡化的最高峰,老年人口達到4.87億,將占到屆時全球老年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進程中面臨的一項新課題,即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需要與人口老齡化發展相適應?!霸趯嶋H生活中,我國老年宜居環境基礎設施薄弱,住宅缺乏適老電梯,老年人出行極為不便,社區缺少老年人活動場地和休憩處,交通設施及道路規劃等很多沒有考慮到老年人需求,這些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獨立性受限。”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表示。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城市。如何建設老年友好城市?
如何提升社區環境?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諸大建認為,對于城市存量建筑的優化升級,特別需要采用微基建的方式?!俺死匣ê托禄ǖ睦瓌又?,也需要社區微基建做出貢獻。雖然相對于老基建和新基建,社區微基建單體投資規模小,但其具有量廣面大的特點,集聚起來可以形成‘螞蟻雄兵’的能量。
老舊住宅改造是社區微更新的一個方面?!敝T大建表示。按照國務院參事仇保興的說法,全國100億平方米的存量老舊住宅改造,按照每平方米1000元的政府補助,就有10萬億元政府投資,可以撬動5年平均每年2萬億元的投資。今年4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今年全國計劃改造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比去年增加一倍。諸大建認為,老舊小區改造以及社區微基建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為了對沖經濟上的壓力?!吧虾@吓f小區大約有1.4億平方米的存量,可以有1400億元的投資拉動。與上海新出臺的數字化新基建3年投資2700億元對照,微基建的能量不小?!?/p>
社區微基建主要是面向高品質生活需要,滿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微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微更新在新的意義上將城市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集成起來,實現從全面小康社會模式到現代化新時代模式的轉換。諸大建把社區微基建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基礎式或脫貧式改造,大量2000年以前的老舊社區建設標準低、綜合配套滯后、環境臟亂差、安全隱患多,需要進行現代化改造,例如老舊社區加裝電梯、完善停車空間等。
第二種是補缺式改造,大多數住區,不管2000年之前還是之后,達不到15分鐘生活圈的要求,特別是城市郊區的社區在衛生設施和健身設施上有許多短板,需要補充功能以適應日常生活和發生疫情時的安全需要。第三種是提升式改造,用第四次工業革命即智能革命和智慧城市的技術和成果提升社區品質,消除最后一公里難題讓數字化新基建順利接入社區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