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維保
能起到真正的安全保障作用?
這是一個需要重新認識的問題
近期,由于“電梯事故”頻發,電梯維保單位再次成為眾矢之的。“維保單位對電梯維保不到位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這也基本上是目前已知的各類電梯事故報告中,最常見到的說辭。
然而,在某特種設備檢驗部門專家周偉(化名)看來,“維保不到位”的說法本身存在標準模糊的問題。
“沒有按要求維保屬于維保不到位,那按規定維保了,但是維保項目與要求里面沒有涉及到引發事故的那項內容,算到位還是不到位呢?”周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這樣的疑惑。
重慶市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高級顧問孫立新在一篇文章中已經提供了這樣的案例。“某特檢技術機構”對檢驗合格、正常維保、通過了2015年開始的“電梯安全監管大會戰”排查的123部電梯進行制動能力抽查,發現仍有8部電梯制動力嚴重不足,占抽查總數的6.5%。
“我詢問過當事電梯檢驗員與電梯維保員是什么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沒有制動力檢測要求!”孫立新在文章中透露。
“正常維保的電梯尚且如此,而不到位的維保背后,則充斥著使用單位為省錢不維保、維保行業低價競爭、維保質量難保證等種種亂象。”一位有20多年電梯維保經驗的電梯廠商王明(化名)告訴記者。
截至2017年底,全國特種設備總量達1296.52萬臺,其中電梯數量為562.7萬臺,電梯能否安全運行,維修保養毋庸置疑是極其重要的一環。但是什么樣的維保能起到真正的安全保障作用,在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是一個需要重新認識的問題。
過度維保的副作用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下簡稱國家質檢總局)頒布的《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TSG T5001-2009)》,將電梯維保分為半月、季度、半年和年度4種,并分別列出了不同維保內容與對應要求。
其中,半月一次的日常維保項目包括機房、滑輪間環境保持清潔、門窗完好、照明正常,手動緊急操作裝置齊全并在指定位置,曳引機運行時無異常震動和異常聲響等28條。季度的維保要求除符合半月維保要求之外,還有13條專門內容,半年和年度的維保要求以此類推,內容逐級增加。
從事電梯行業20多年的楊工強告訴記者,電梯維保亂象的出現與這個行業誰都可以進入有一定關系。“整個惠州市場只有4萬多部電梯,卻有200多家公司競爭,平分下來每家公司才100多部業務量;惠城區更是107家搶15000多臺電梯的生意,這是典型的僧多粥少。”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為了搶到業務量不惜低價競爭,取得業務后,為了利潤又不惜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或者節省人工來減少開支,導致電梯安裝不規范、維保不到位,故障頻率高。
據業內人士介紹,10多年前,每臺電梯的維保費約200元/月;而現在正常市場價位已到千元/月的情況下,有企業搞價格戰,仍有企業收200元/月維保費的。另外,互相壓價還與物業公司或者業主們要求低價維修有關。
為什么所有的東西都在漲價電梯的維保價格卻在下降呢?
“以前電梯維保是個新行業,企業數量沒那么多,市場競爭沒那么激烈。再加上那時候電梯故障率高,維保企業即便在人工上不掙錢,零部件更換也是有利可圖的。但是現在電梯本身質量可靠,不需要經常維修更換部件,維保單位就失去了一部分收入來源。當維保工作被簡化為做做清潔、打掃就可以的時候,收多低的錢都有人愿意干,大不了連清潔也走過場。”王明說。
另外,由于不做復雜的維保項目短時間內也看不出來問題,所以一些取得維保資質的單位就可以招募價錢較低的學徒工掛靠,而不是持有正規《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的專門技術人員。
這些大量的“江湖游醫”按15天一次的頻率對電梯做不專業的維保,“不僅不能保證安全,反而會損害設備,導致越修越壞,繼而增大電梯安全風險。”張樂祥說,“電梯維保本來就屬于高危行業,不專業的操作也讓電梯維保人員的安全更加得不到保障。”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公開的一份數據,2017年全年全國電梯事故共上報56起,死亡41人,其中有一半是由于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造成的。
在張樂祥看來,過度維保一定會產生副作用,歷史上也已經有過慘重的教訓,“要知道,人類迄今最大的人造災難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就是由維保導致的。”張樂祥舉例稱。
維保的“15天頻次”從何而來
近年來,電梯事故頻發,公眾對電梯安全問題的關注度提高,“電梯至少每15天要維保一次”的規定被大力傳播,也成為居民們拿來對照自己小區維保是否“到位”的根據。但實際上,每15天一次的維保規定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既不科學也不合理,屬于過度維保。
“汽車的使用工況比電梯惡劣得多,如果要求每15天就維保一次,這樣的車會有人敢買嗎?”中國電梯協會副秘書長張樂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王明對本刊記者介紹說,“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在用的電梯數量近600多萬臺,一部10層樓的電梯,符合規定的日常維保一次就需要大概2個小時。每月這種頻次的維保工作量太大,維保人員根本忙不過來,責任感不強的就應付差事,導致維保流于形式、質量低下。”
“電梯質量可靠性在提高,但是相應的管理方式卻沒有與時俱進。”王明認為,維保的根本問題就出在現行的維保制度上。
電梯行業人士魏工向記者介紹,“原來的電梯產品,比如曳引機是蝸輪蝸桿式的,需要經常添油,所以強制大家每月檢查兩次。現在曳引機用的是技術更先進的永磁同步,幾乎無需用油,不僅減少了火災隱患,而且徹底免除了油污的困擾。不過考慮到電梯使用頻次高,受到的外部影響大,盡管技術在進步,維保還是按照每月兩次的要求來。”
但是在王明看來,“如果維保多多益善的話,為什么不規定10天一次或者一周一次,偏偏是15天一次呢?”從業20多年的王明至今沒有找到對這個問題權威的解釋和依據。
張樂祥也認為,“相關監管部門最好盡早放開這些以時間為基準的維保要求,把基于時間的維保原則轉化到基于設備狀況或基于風險的維保上來,以鼓勵企業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壽命,大幅度減少維保的頻次,降低維保的人工成本,從而節省社會的勞動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