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電梯保有量,占到全球電梯保有量的1/3以上;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梯市場,然而外資品牌的電梯卻占據了市場超過6成的份額,一直處于追趕和創建品牌的國產電梯如何在全球最大的電梯市場里多分一杯羹?11月8日在福建福州舉行的“后電梯時代技術創新研討會”上,業內人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開創后電梯時代新市場。
中國電梯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電梯保有量達到500萬臺,2017年預計將達到560萬臺。“目前我國電梯行業已經到了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節點,后電梯時代的到來,將會為國產電梯品牌提供新的機會與機遇。”中國電梯協會理事長李守林說。
從產品向服務調整結構
據統計,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房地產行業的高速運行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梯制造地和銷售國。2002~2015年,中國的電梯保有量快速增加,從36.17萬臺增長至425萬臺,年均增速約20%。
“為什么電梯產業沒有出現華為、格力這樣的中國企業?”福建省特種設備協會電梯專業委員會主任張凡表示,品牌、技術是民族品牌的最大的短板。民族品牌沒有核心技術,主場判斷失誤以及低成本大規模的“戰法”失效,種種因素疊加之后,使得外資品牌在行業中如神一般存在。
李守林指出,我國電梯產業的發展已經迎來了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節點,這樣的調整就是要從傳統的以制造為主向以服務為主轉變。“從國際上看,70%的主營業務收入來自電梯產業的服務,而我國的市場恰恰相反,尤其是國產電梯品牌,70%的收入仍然來自傳統的制造,呈現一個倒三角的業態,這一方面與我國長期專注制造環節積累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電梯行業的服務能力、技術手段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在后電梯時代有著巨大的空間。”他說。
后電梯時代提供新機遇
所謂后電梯時代,就是電梯產業從傳統的制造產品向服務轉變;市場從傳統的新增電梯市場向家裝、改造等細化新興市場轉變后的電梯時代。
“房地產高速發展不可持續性帶來了電梯市場新的變化。”張凡認為,盡管目前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明顯占優,但外資品牌也有自己的問題短板——電梯技術已經嚴重阻礙了建筑的發展、引導了錯誤的產業發展方向,因此在后電梯時代國產品牌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據統計,目前在老舊電梯更新改造、既有建筑加裝電梯方面,國內多個城市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并積極予以推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宜居有了新需求;‘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讓出行成為了‘痛點’以及科技的發展解決了技術障礙等都促使加裝電梯等成為了新的市場需求。”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科技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力表示,加裝電梯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我國有超過15萬的老舊小區,在建筑功能待提升,居住品質提升改造等方面需求迫切,其中老舊小區的垂直交通問題成為民生熱點問題及剛需。
業內人士指出,相較于國外的電梯品牌,國內的電梯品牌在加裝、改造更新方面更容易發揮在定制化、個性化需求與服務方面的優勢,從而更好地搶占市場先機。“外資品牌在這方面理念、布局等等都會有慢半拍的感覺,應該說確實國產品牌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一位參加研討會的外資電梯品牌負責人對中國質量報記者說。
“電梯梯齡超過15年的老舊電梯再過2、3年將會以每年15萬臺的速度增長,是一個巨大市場資源。”李守林說,要讓舊樓加裝電梯能夠大規模地普及,要完成把電梯當作一項工程項目來做和考慮到安裝便利性的問題的兩個轉變,還需要全行業解決技術和政策兩個問題。目前,一些涉及舊樓加裝利好的政策不斷出臺,因此,電梯企業應該積極配合推動相關政策制定,同時認真做好行業的技術和管理問題,努力讓民族電梯企業造出更多、更好、更具有創新色彩的、能夠和國際知名品牌一爭高下的電梯,在電梯企業和電梯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承擔起安全運行可靠運行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