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解決上海市民的居住難,大量高樓拔地而起。當時能住進帶電梯的樓房,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可二三十年過去了,這批電梯也進入老年期,時不時地曝出電梯關人、電梯下墜等意外事件。因此,“老舊電梯更換”被越來越多的小區提上議事日程,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能夠成功更換老舊電梯的依然是少數。在昨天舉行的市政協常委會上,委員們呼吁,上海應率先出臺老舊電梯地方剛性報廢規定,讓電梯使用到齡就“退休”。東廣聚焦,一起關注。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組數據:目前上海在用電梯總數有23.7萬多臺,不但全國第一,全世界也位列第一,且近三年以每年2萬臺的速度遞增;其中使用年數10年以上的有8.5萬多臺,15年以上的有3萬多臺。從2006年至今,上海市共發生各類電梯事故42起,死亡31人,受傷23人,其中發生在使用環節的20起,安裝環節的13起,維修環節的9起。
電梯的運行安全和維保水平密切相關,但政協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電梯維保這個行業現狀并不令人樂觀。來聽東廣記者趙穎文的報道:
([電梯的死亡事故里面,有50%是維保人員自己,這反映一個什么問題?他的專業技能連他自己都保護不了。企業中間無序競爭很厲害,有的時候為了攬到活低價競爭,往往就使得找來的人的素質和管理水平上不去。]
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黃鳴從調研中了解到,目前電梯維保從業人員的月收入,一般從2000元到5000元不等,收入偏低導致技術人才不愿入行,電梯缺乏高水平的維修保養,其安全性就不言而喻。另外,在技術標準方面,國家標準委制定的《電梯主要部件報廢技術條件》于2016年2月正式實施,但僅規定了電動機、減速箱等13項重要部件的報廢技術條件,未規定報廢程序,更沒有使用年限的限定:
[國家標準委出臺了關于電梯主要部件報廢的技術條件,但是這個標準是柔性的,是推薦性標準,不是強制標準。怎么執行?像上海這么一個城市,我們可以做得再細一點。]
黃鳴呼吁上海率先出臺地方性法規,強制老舊電梯到期報廢。按照國際慣例,電梯使用年限為15至25年。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員會主任孫建平則建議,在制定標準前,不能僅僅參照國際慣例,還要充分考慮上海的實際情況:
[在中國你一定要考慮他的磨損系數大,因為我們的人多。還有一個,人坐電梯的各種習慣,他的不規范的習慣導致事故隱患。一定根據這兩條來完善我們的標準、完善我們的管理。])
這兩年,上海一直在對老舊電梯進行“體檢”,市政府相關部門也在分批對這些老舊電梯安裝遠程監控系統,為的就是確保電梯的運行安全。事實證明,這類遠程監控系統在目前老舊電梯還無法實現大面積更換之際,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效果。因此,政協委員們建議,新電梯可在建設環節就一步到位安裝遠程監控系統,確保電梯的使用安全。對于既有電梯,則視梯齡、工作環境和負荷情況等統籌安排、逐步添置。“做到新賬不欠,老賬分批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