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高層建筑投資比例在增加,加速了電梯的需求量。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電梯需求從2012年的52.9萬臺提升至2014年的70萬臺,預計2021年我國電梯需求量將在114萬臺左右。截至2016年,全國電梯保有量接近500萬臺。
隨著電梯事故的增多,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電梯運行安全和維保問題。我國龐大的電梯保有量決定了較大的電梯維修保養市場規模,存量梯改造潛力無窮。目前電梯制造廠家自維保的比例低于30%,這表明大量電梯仍是由第三方維保公司負責。對于空間巨大的維保市場,電梯制造企業越來越愿意自己直接開展維保。
目前,以奧的斯為代表的國際電梯巨頭已經走過了制造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即以產品謀取收入的階段,完成了由制造向服務的轉型。 奧的斯維保收入占到總營收的60%,不僅遠遠高于國內電梯業的維保營收比,也領先于國際競爭對手。
然中國目前仍是世界上靠生產銷售新梯就能賺取利潤的少數幾個市場之一,但是這種僅靠銷售新梯就能獲取利潤的市場狀況,在歐美及日本這些發達國家早已以在20年前已經不復存在。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電梯維修保養行業市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的電梯銷售業務只占總業務的35%,而維修保養業務占銷售總收入的55%,更新改造項目點總收入的10%。國外電梯制造企業賣電梯基本上不贏利,維修安裝改造才是電梯盈利的空間,而通過安裝、維修、改造等后續業務獲得利潤才是整個企業運作的根本支柱。
而國內維保業務收入占比僅18%,遠低于發達國家50%-60%的水平,未來提升空間巨大。在全球電梯市場,新機銷售及安裝服務產值約占40%,售后維保產值占60%。而我國電梯維保業務起步較晚,電梯生產企業及用戶對維保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國內電梯行業80%以上的收入來源于新機銷售與安裝,而舊機的維修保養收入不足20%,可提升空間非常巨大。
對電梯企業而言,未來要從生產企業向制造服務業延伸,為用戶提供專業化的設計、制造、安裝、維修、保養等一條龍服務,在滿足用戶用電梯專業服務需求的同時,拓展企業的自身發展空間,才能在龐大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在一個供大于求的需求經濟時代,企業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時就牢牢的鎖定并捕捉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