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見識過老舊電梯的“厲害”。它們年事已高,大都外觀陳舊,身體零部件也趨于老化,有的甚至還帶病堅持,讓人提心吊膽。它們常見的“老年病”,比如照明燈忽明忽暗、電梯門不能正常關閉,有位朋友家的電梯連顯示樓層數字的功能都退化了,電梯走到哪一層,大家只能靠猜;而除了麻煩、體驗不佳,更可怕的當然是安全隱患,從休克、罷工到間歇性發瘋、驟升驟降、電梯夾人,“電梯驚魂”事故屢見不鮮,常常與電梯設備老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每天依靠電梯上班、回家、乘地鐵、逛商場的人那么多,電梯的安全問題可謂事關重大。據今年3月中旬杭州發布的《電梯安全狀況白皮書》,截至2016年年底,杭州在用電梯中運行超過10年的超過2.5萬臺。根據估計,全國的數量更是個龐大數字——老舊電梯威脅公眾人身安全,更換迫在眉睫,但“退休”難在哪?
首先,沒錢。“高齡”電梯更新,在技術上根本沒難度,關鍵是資金。更換電梯設備成本很高、集資困難,使得很多人望而卻步。迫于壓力,很多電梯產權方都選擇修修補補、能用則用,對老伙伴“依依不舍”。
其次,沒標準。每部電梯的運行環境千差萬別,有的晝夜勞累,有的終日清閑,再加上日常保養、維護不同,其身體狀態也都各不一樣,因此很難用一個具體的報廢年限進行“一刀切”,而這也讓高齡電梯退休缺乏操作性。對于資金、報廢標準等問題,今后仍需細化法規,對電梯報廢、大修、中修等具體標準予以明確,制定電梯更新改造的具體指引,讓各方在推動電梯更換工作的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上一篇:“救命電梯”走進尋常百姓家
下一篇:給老舊小區裝電梯 他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