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成功加裝電梯的老樓房再添6個樓門。近日,海淀區老舊小區牡丹園東里3號樓加裝的6部電梯通過了驗收,開始試運行。
“以后上下樓不用再喘了!”試運行第一天,老住戶尹宜祥第一時間試坐,從一層到六層的時間不到一分鐘。20年前分房時,尹宜祥是樓里最年輕的。而今,牡丹園東里3號樓居民年齡普遍都在七八十歲,不少住在高樓層的老年人因為腿腳不便,已多年沒能下樓。
牡丹園東里小區3號樓共有84戶,多數是1997年樓房建成時入住的,加上半地下室的一層算起來有七層。“最年輕”的尹宜祥住在6層,過去每次上樓他都得在2層和4層歇兩次。去年11月,尹宜祥突發心肌梗塞,物業4名保安用擔架抬著他下樓,中間累得歇了好幾次,差點誤了事。“電梯對我這樣的老人來說,就是救命的梯子。”從入戶調查商量裝修,到具體施工,尹宜祥都對自家老樓裝電梯最支持。
從3月開始安裝到9月通過驗收,牡丹園東里小區3號樓用了半年的時間,為不少類似的老樓摸索經驗。在居民自籌資金裝電梯、“租賃電梯”之外,有了一條新路子——老樓的開發國企出資安裝。
這項工程同時被海淀區列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試點項目,居民此前都是城建職工。加裝電梯的資金除了政府補貼外,均由北京城建集團自籌。該公司旗下的城承物業公司負責建設,所屬的另一家企業城建亞泰集團承擔施工任務,物業管理人員負責與居民協調溝通。最終,3號樓除了地下室一戶居民未聯系到外,其他業主全部同意加裝電梯。
2017年5月27日,工程正式開工。最耗時的是地下燃氣、熱力、污水、電力等管線改造。
“與北京市以往老樓加裝電梯不同,3號樓6部電梯的結構不與樓體相連,每部電梯向下挖3米后,再往下打兩根直徑1米深6米的人工挖孔樁。”亞泰集團項目經理焦恒說,這就需要把地下的各類管線改道,還要給電增容。
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施工,3號樓的自來水、污水、燃氣等管線全部改造完成。因為場地狹窄和地下仍然有管線等情況,9米深的基坑及基礎樁全靠人工掏挖。焦恒介紹說,這是北京老樓加裝電梯工程第一次采用基礎樁,可以應對烈度為八度的強地震。
加裝電梯后,施工人員還對電梯與樓體連接處進行了粉刷,促進整體形象美化和功能升級,并對小區綠地、停車、市政管網等進行了綜合改造。
“在牡丹園東里小區加裝電梯的過程中,我們在探索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的良好模式以及電梯加裝后的長效管理機制。”北京城建相關負責人說,3號樓作為北京市和海淀區加裝電梯的試點,在資金籌集、規劃設計、綠色施工、電梯運營等方面,靠國企集中力量解決難點問題,力求取得新突破,形成可復制的經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