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磚紅色樓體上數十盞燈漸次點亮,如星點,上上下下,在濟南濼源街道民族大街和順河高架路之間的一片小樓上閃爍著。乍一看像是游樂園里的觀光電梯,似熒光帶,透亮晶瑩。
這里是市中區科技街社區的一個干休所,為了方便居民出行,早在6年前,所內幾棟5層小樓都增設了電梯,共9部。這是目前濟南僅有的建成運行的加裝電梯。
舊小區裝電梯已經討論多年,但在實際操作過程十分艱難,如何籌集資金、如何讓單元內居民達成共識以及會否有政策支持一直是癥結所在。今年,濟南出臺相關政策,明確了各區加裝電梯試點時間表,但近三個月過去,重燃希望的人們又陷入了觀望,等待中有聲音在問:我們的“電梯夢”該如何繼續? 文/圖 記者 于娜
他們之間隔著一部電梯
“真的,這一個多月下來,連媳婦都快沒有了。”28歲的濟南小伙子鄭冉不時苦笑著跟朋友調侃自己身上正在發生的悲傷故事。
爬樓梯對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來說根本不是問題,更何況鄭冉還是個退伍軍人。但從上個月5號到現在,他就沒再爬過樓梯。“那天傍晚,吃完飯準備外出遛彎兒,結果一個不留神,一腳踩進了大門口的土坑里,腳崴了。”鄭冉所在的孔村小區周邊有大片的老舊改造區域,沒有路燈,天黑路坑洼,鄭冉就被“坑了”。
“一開始沒當回事,后來去醫院一查發現骨折了,要戴護具保守治療。”天氣炎熱不好做太多飯,受傷臥床的日子里,除了表弟偶爾送飯,鄭冉全靠叫外賣填飽肚子,“好家伙,讓臥床靜養,行,這都不是問題,關鍵是剛談了幾個月的女朋友見不著面了。”
鄭冉家所在的單元樓共六層,他和父母一起住在四樓的一套兩居室里,這座樓的年歲和鄭冉的年紀差不多。新女友覺得沒正式見家長,到家里看望不太好,于是兩人只能每天靠網聊聯絡感情,“之前雖然工作忙,兩人離得遠,但每周至少也能見三四次面,現在直接成網戀了。”
9月初,養了一個月的鄭冉滿心以為可以下地了,沒想到去醫院復查說還得至少再躺一個月。“感覺天都要塌了,無奈了。”其實此前看到老樓加裝電梯的新聞,父母曾和鄭冉討論過,這次受傷,鄭冉才深有體會。“去復查還是我哥和表弟兩人一起把我抬下去的,想到接下來一個月還 不見天日 就發愁。”如果有電梯,他可以拄著拐自己下樓,兩人在附近約會見面,但現實是“殘酷”的,他漸漸有了“心病”。
其實對年輕人鄭冉來說,即便再嚴重的骨折,總有傷好的一天。而對樓上樓下那些鄭冉要叫伯伯阿姨,甚至爺爺奶奶的鄰居們來說,上下樓成了難題。
在鄭冉所在小區的對面去年新建了兩棟小高層,夏天午后,不少老人會下樓乘涼、聊天。“對比太明顯了,原來一部電梯阻隔的不僅是我和女友,還有他們。”
擱淺的“電梯夢”
山東大學千佛山校區宿舍這片建筑,建成于2000年,除其中一座樓為5層外,其余均為6層。當時分房是按照職稱、工齡等賦分,分高者得,所以在這個宿舍居住的,每家最少也有一個副教授。
65歲的刁立華住在8號樓6層,雖已滿頭白發,但他是小區里年齡最小的,當初選房時,因為相對年輕,他特意選了頂層。同樣住在6樓的曹老師已經85歲,爬樓成了越來越難的事,因此,他并不常出門。
現實的不便,讓加裝電梯成為老教授們共同的愿望。3年前,業主代表田志仁等通過多方咨詢了解到老樓可以加裝電梯,報價在三四十萬元,分攤到各住戶,大家普遍表示,這筆錢不成問題。
但居民樓加裝外掛電梯會改變樓體的建設結構,涉及土建施工,相關的規劃許可、施工許可如何辦理?他們多方咨詢,相關部門均表示,因沒有先例,不知如何受理和辦理相關手續。
老樓加裝電梯,國內其他城市已有成功者,老教授們沒有停止奔走。此后,他們和電梯企業共同做出兩套施工方案,經過和一家電梯企業協商,對方同意以墊資的方式,先給8號樓一單元加裝一部電梯。
在業主們看來,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也與電梯企業簽了協議。但去年8月省政府出臺政策說濟南等城市會有補貼,不少業主出現了觀望心態,計劃也一度停滯。不久之后,山大相關負責人給方案簽了字,施工方打算“先上車再補票”,誰知濟南也出了政策,又不知怎么辦了。至今,真正的施工還沒有開始。
希望中的三年奔走
歷山路146號院3號樓,共14戶有近一半家里都有老人,79歲山師大退休職工張建義一直盼望能早日解決電梯安裝問題,這兩年老人內心越發糾結。“很多人嫌裝一部電梯太貴不愿出錢,即便有資金了想裝也不能裝。”三年前張建義和樓上幾個鄰居就一直張羅此事,卻苦于政策空白。“電梯夢”不得不擱淺了,他只好想別的辦法。
去年夏天他一度將房子委托給房屋中介出售,“有買家都交上2萬元定金了,后來看到省里出了支持老樓加裝電梯的相關意見,果斷交了2萬元違約金,把交易撤銷了。”張建義說,在這住了這么多年,不到萬不得已根本不想搬走。
今年剛退休的張保和住在張建義樓上,也是電梯計劃推動者之一。去年9月,一家電梯公司給他們設計了詳細的改造方案,算下來,安裝一部電梯以及后期的改造大概需要50萬元。
接下來就是挨家挨戶征求鄰居意見,最后三樓及以上有加裝電梯意愿的住戶都達成共識,至于資金分攤方案,鄰居們根據樓層暫定了各自出資的費用。沒想到過了“鄰居協調關”、“資金關”,卻卡在了“審批關”,找哪個部門都說市里目前沒有政策。最終,這事一擱就是一年,至今張保和等人守著方案卻無計可施。
去年兩會時,張保和樓上的鄰居以政協委員的身份提交了相關提案,“大概今年4、5月,他接到回復,說要出政策。”果然,6月份濟南市相關試行辦法就出臺了,這件事有了希望。
張保和他們這棟樓在小區最東側,如果外部加裝電梯對院內車流、人流影響相對小一些,再加上住戶的迫切需求和擁有已經十分完善的設計方案,兩個月前,濟南電梯裝修試點,他們的單元順利進入了試點庫。
不過,眼看九月過半,試點庫卻一直沒動靜,這讓張保和他們放下的心又開始懸了起來,“心想沒消息是不是給停了,于是我給電梯辦打了個電話,對方答復說一直在推進,可能近期細則就會出,我們就能進行下一步申報了。”
定了時間表,但張保和覺得還是太籠統。具體需要什么材料、交給哪個部門、補貼以誰定的價格為基準、先裝后補還是先補后裝,電梯是居民自選還是政府統一采購等問題,都還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