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北京海淀區發布《關于本區2017年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適老化)電梯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覆蓋全區29個街道(鎮),這也是北京市各區中首個老樓加裝電梯的試點推廣方案。在初步成型的“海淀模式”中,老樓加裝電梯主要由社會單位負責出資安裝,居民按照“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有償使用。為了降低居民在后期使用環節的負擔,海淀區擴大了財政補貼范圍和比例,單部電梯最高可享受70萬元的補貼。預計到今年年底,海淀區老樓加裝電梯數量將突破100部。
這是一項愛民、惠民工程,同時也是一項包含諸多問題的復雜工程。多年來,很多城市包括大連都在嘗試為老舊小區解決電梯問題,“海淀模式”形成的“政府引導、業主自愿、免費安裝、有償使用”的原則,值得學習和借鑒。
海淀北下關大柳樹5號院最早想到了這個辦法,沉下心來聽取居民意見,實地調查研究,考慮多方因素,經居民同意后敲定方案,啟動加裝電梯,在未被列入試點之前,這里的居民已經享受到了政策的實惠,這里的電梯屬于租賃性質,前期安裝費用由相關公司出資,住戶按月交納費用。平均每月每戶收費額為190元,其中二層住戶為72元/戶/月,頂層住戶為328元/戶/月,這就大大減輕了居民的負擔。同時,參與實施的企業也算了一筆賬,經過方案優化和政府補貼,加裝一部電梯實際花費30萬元,再算上保潔、維修等費用,每年還要再投入2萬余元。照此測算,只要每月的租金收入達到1750元,就能夠平衡收支。電梯還可以引入廣告,廣告收入大約30%會回饋居民,讓電梯使用費再降一點。
顯然,這種較真、算細賬的態度和做法是方案推廣的前提,也是這種模式能走多久、走多遠的基礎。老樓裝電梯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摸索出一條符合市場規律、因地制宜的良策,需要政府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舊樓裝電梯 叫價底氣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