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電梯安全管理辦法》明文規定,維護保養單位應確保電梯應急救援電話24小時有效應答;接到乘客被困報警后,30分鐘內趕到現場完成救援解困。上海質監部門7月6日在全市開展電梯困人應急響應專項檢查,結果494家電梯使用單位和449家維保單位中,有3家維保電話始終無人接通,14家維保單位未能及時趕到現場。檢查中,質監部門發現174處“帶病”電梯安全隱患,下達安全監察指令書42份。
根據測算,截至2016年底,我國的電梯總量在490萬臺左右,占世界總保有量的三分之一強,比10年前增長了5倍。在大中城市生活的人,坐電梯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躲都躲不開。正因為習以為常,加之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時間是安全的,所以安全這根弦反倒放松了。對于使用單位和乘坐者來說,都是如此。此次上海市開展的電梯困人應急響應專項檢查結果觸目驚心,494家電梯竟然有174處是“帶病”電梯,部分電梯維護保養單位應急響應不及時,更暴露出了相關監管的乏力與漏洞。
電梯是關乎公共安全的特種設備,電梯安全非小事。電梯設備從生產制造到招標采購再到運行維護,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必須嚴格監管,否則,事故悲劇就有可能發生。近年來,扶梯倒轉、滑落傷人、電梯門夾人、打不開門困人等“帶病”電梯情況在各地不斷發生,且日益頻繁。接連發生的電梯事故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各地也紛紛開展電梯檢查“運動”。電梯的整治力度不可謂不大,遺憾的是,即便如此,報廢電梯“帶病上崗”的產業鏈還是沒有徹底斬斷。
保障電梯安全已成為事關民生的大事,全社會都要繃緊電梯安全這根弦。監管部門要全面強化對電梯運轉系統的實時“體檢”,既督促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加密檢測頻次,又迫使生產企業不敢松懈,實實在在做好電梯的建設和日常維護工作。據了解,為確保電梯安全運行,江西省在2015年底建成了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數據中心,這等于是為電梯建立了專屬“身份證”,可以對電梯檢測、維修情況及時跟蹤調查和了解,倒逼部門、企業履行好各自職責,避免電梯“帶病上場”;還能準確鎖定故障電梯所在的位置和維保單位,讓電梯救援更加及時有效。
要避免電梯成為殺人兇器,落實監管問責制是關鍵。如果監管不“硬”,相關規定就會成為空中樓閣,電梯就會成為死亡陷阱。群眾生命大于天,對電梯安全的監護,關系職責,關系良知。有關部門要采取法律、行政等一切必要措施,使生產、運行、監管等各環節都萬無一失,切實加大對相關責任方的懲處力度,一旦發生事故,該查的要嚴查,該罰的要重罰,該抓的要果斷抓,決不能手軟,這樣才能倒逼監管者繃緊電梯安全這根弦,做到警鐘長鳴,真正讓電梯成為人們安全出行的便利工具,而不是潛藏的“定時炸彈”。
上一篇:廚房變大、電梯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