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生說,社區工作就是“三心四會”:熱心、愛心、細心,會做、會說、會寫、會思考。在他看來,不論是2005年就成立的居民區黨建聯席會,還是成功加裝了長寧第一部老公房電梯,只要肯用心、肯動腦,總能辦成事
位于水城路468弄的五洲大廈小區,粗看和周邊房齡接近20年的小區一樣,不甚特別。但長寧區第一樁老舊小區自籌資金加裝電梯的案例,就發生在這里。
去年6月起,小區3號樓的居民徹底實現了坐電梯上下樓的心愿。然而,從一開始整棟樓超半數居民反對,到最后超過95%的居民同意安裝,甚至1樓住戶還主動借出家用電方便工程隊施工,期間經歷的整整2年,都離不開這位核心人物——小區所屬的仙霞街道仙逸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楊家生。
參與社區工作16年,眼下管理著3個小區118個樓組3400戶約1萬居民的“婆婆媽媽事”,楊家生帶領的居民區,也是上海最早試水建立居民區黨建聯席會的社區之一。在他看來,居委會和居民都肯用心、肯動腦,才能激發居民區自治共治的力量,真正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
電梯沒他裝不成
今年10月,楊家生即將滿60歲。2001年,楊家生離開國企,到社區工作。有人問,“男同志到居委會工作,不難為情嗎?”但楊家生想的卻是,從來沒做過社區工作的自己,到底有什么本事,可以保證比別人做得更好。
“我有熱心,行動力強,在企業養成做事講效率的習慣,這算是我的優勢吧。”但社區工作的復雜程度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小區自來水管更新,水箱變水泵,楊家生要熟悉水務知識向居民解釋;小區安裝智能化車輛管理道閘系統,他除了要向有疑問的居民詳細解釋這些新事物,還要充當會計精打細算,盡量不去使用老小區最“精貴”的維修基金。
對老楊這個“居民區復合型人才”的考驗,在2014年達到頂峰。當年6月,水城路468弄3號樓有居民看到媒體報道,靜安美麗園小區成功在老公房外加裝了電梯。不少老年居民找到樓組長倪毓波,提出自籌資金在樓道安裝電梯的設想。然而,第一次居民意見征詢后,樓內18戶居民超過半數表示反對。此時她想到了楊家生,“平時遇到困難第一個就想到找楊書記,裝電梯這事兒,只有他能做成。”
于是,2014年7月起,楊家生每天白天忙完工作,夜晚和周末只要有空,都泡在了五洲大廈小區。“老公房加裝電梯這件事,不止是對居民,對整個上海來說都太新潮了,怎么算錢、電梯選址、哪個品牌靠譜、電表和監控怎么裝,居民和他都要從頭了解。”
怎么學?楊家生首先就想到了居民區已經有10年歷史的黨建聯席會制度,把3號樓加裝電梯作為服務居民的重點項目納入了居民區工作目標,接著就開始引導3號樓自主組建加裝電梯的自治管理小組,由居民區黨總支與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參與管理小組的日常征詢、討論和決策,樓組長倪毓波擔任主要的協調員。不過,加裝電梯的工作總算展開了,下一個問題又出現了。
要為老人多辦事
“我們去美麗園小區取經時,對方就勸我們還是不要裝了,溝通量實在太大,所以用了兩年時間才裝好。”倪毓波說自己是個急脾氣,比如3號樓2樓有戶居民雖然同意裝電梯,但覺得使用需求不大,一直不愿分攤加裝費。“這時候,我覺得要么就算了,不要裝了,不然鄰居關系都要搞僵了。”
但楊家生不這么認為。得知2樓該住戶的子女剛結婚不久,楊家生上門走訪時就提出,“你們現在50多歲,以后當上外公外婆幫女兒帶孩子,下樓梯如果一手推車、一手抱娃那多危險,有電梯就會方便很多。”一番懇談后,2樓居民欣然同意出資。
從2014年7月開始征詢,到2015年底電梯動工,期間楊家生為管理小組開過十幾次協調會,遇到討論激烈的問題,會開到夜里九十點鐘是家常便飯。為何堅持要完成裝電梯這樁“萬難事”?“上海那么多老小區想裝電梯卻沒有條件,好不容易自己管理的小區有天時地利條件,大樓門口有空地裝電梯井,地下沒有管道可以順利下挖,就差一點人和,怎么樣我都要想辦法促成。”楊家生說。
還有一點,是老楊進社區第一天就堅持的:一定要為老年居民多辦事。在仙逸小區居委會隔壁,新長寧慧生活的居家養老體驗館就開設在這里。體驗館所屬的仙霞物業也是仙逸居民區黨建聯席會的成員單位,楊家生一手促成了體驗館進駐。居民們當然拍手叫好,老楊則每天都要安排身體欠佳、走路不便的老人到生活館緩解不適,還要定期安排老勞模、老干部量血壓、測血糖,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但他都做得一絲不茍。
退休快20年的徐秀仙,現在是仙逸居民區老年協會的會長,也是居民區遠近聞名的志愿者積極分子。去年她糖尿病病發住院,楊家生聽聞立刻帶了居委會8名干部到醫院探望。徐秀仙說,楊家生和干部們離開后,自己在病房里哭了半小時,當時就下決心,等病好了要做個更優秀的志愿者。“我被如此善待過,我也要這樣幫助別人。”
小巷總理的剛與柔
雖然加裝電梯一事讓居民們領教了楊家生的果敢和堅毅,但早在2003年,居民們就見識到,“剛來不久的楊書記有副‘好身手’。”當年底,仙逸居民區一家無證照的大餅油條攤位因油煙擾民需要依法取締,遭到店方抵制,攤主企圖端起油鍋潑向執法城管。危急關頭,楊家生一把牢牢按住了攤主的手,給了執法人員清退危險物資的時間,無證攤販被取締,楊家生卻被攤主趁機扔了個臭雞蛋。
“男同志嘛手勁大,這種時候就要挺身而出。”在居民眼中做事有勇有謀的楊家生,以前曾擔任廠里的工會主席,搞文藝工作也是一把好手。發現社區有不少居民具備“文藝細胞”,楊家生就協調居民區黨總支與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仙霞社區文化中心等黨建聯席會的成員單位一起,舉辦社區春晚、納涼晚會、卡拉OK大賽、科普文化藝術節、民俗文化體育節等五大文體活動,男主持固定不變,正是他本人。楊家生還會帶著社區里的文藝骨干,定期到養老院去演出。百忙之中還要組織、參加那么多文化活動,楊家生卻從不覺得麻煩。“居民區書記在居民面前也要有好形象,大家會有樣學樣,充實生活。”
同樣“有樣學樣”的當然還有楊家生的“徒弟”們。2007年,大學剛畢業的仙逸“老”居民徐麗娜到居委會轉黨組織關系,楊家生卻嗅到了大學生在社區工作的大趨勢,邀請小徐在居委會任職。10年過去,徐麗娜已成為隔壁仙二居民區的黨總支書記,如今完全能獨當一面。
楊家生說,這么多年帶了不少居民區干部,自己總結,社區工作就是“三心四會”:熱心、愛心、細心,會做、會說、會寫、會思考。在他看來,不論是2005年就成立的居民區黨建聯席會,還是成功加裝了長寧第一部老公房電梯,“只要肯用心、肯動腦,總能辦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