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那么多個小區,為什么這10個小區榜上有名,甚至蟬聯多年呢?記者走訪了部分上了“黑名單”的小區,試圖解開電梯故障高發之謎。
關鍵詞:使用頻次
拆遷安置房租客多
電梯用得多容易壞
杭州江干區東港嘉苑三區有62臺電梯,去年發生了75次故障,臺量比名列“黑名單”第三。
這個以拆遷安置房為主的小區有2000多套房子,500多個業主。“租客多,人員構成復雜,使用電梯習慣差。”小區物業主任助理劉成武很無奈,他說小區電梯從安裝到現在6年了,電梯故障始終居高不下。
“不少經常出現故障的電梯來自拆遷安置房,相對而言這些電梯會面臨更多問題。”杭州市特種設備應急處置中心主任張文說,“一戶人家一般是三四個人住,但是如果是出租房,一套三室一廳可能住七八個人甚至更多,大大增加了電梯的使用頻次。”
另一方面,拆遷安置房內的住戶很多來自周邊村莊,不少業主不需上班(或已退休),他們一天內使用電梯的次數要遠遠高于早出晚歸(只使用兩次電梯)的年輕人——電梯的配比密度是確定的,使用人員多了,被使用頻次就會增加。
關鍵詞:使用習慣
很多人不愛惜
什么都往電梯里搬
在張文看來,更重要的因素是使用習慣。
“裝修材料也用載人電梯裝,不少人還習慣將電瓶車停放在家里,轎廂小車身長,難免發生碰撞。”他說,正是這些因素會對電梯造成損傷,并進一步觸發保護裝置,或者停運或者關門。
“太不愛惜了,什么東西都往電梯里面搬:鋼筋、水泥、磚頭、電瓶車。”劉成武說,修電梯成了物業的主要工作之一。
杭州城北蠶花園物業管理處主任朱偉也認為小區電梯故障多,和住戶不愛惜有關系。這里46臺電梯,去年發生了57起故障。朱偉介紹,小區電梯發生的故障都不嚴重,但小毛病不斷。“很多都是人為的。”他說就在3月12日,小區內一臺電梯無法運轉,技術人員趕到后查到原因——有人故意砸壞了電梯門上的光幕裝置……
關鍵詞:維修資金
不少電梯“有病不醫”
因而積勞成疾
使用頻次超過預計,使用習慣得不到糾正,電梯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障就是:維修。
東港嘉苑三區物業主任助理劉成武算了一筆賬:“去年,小區的電梯維保費用是32萬元,配件費用高達25萬元,梯門動不動就壞。”
和東港嘉苑三區相比,蠶花園還面臨電梯維修資金捉襟見肘的問題。蠶花園是2000年左右入住的,4500多戶人家,物業費平均為0.5元/平方/月。“以250元一年一戶算,物業費毛估估不到120萬元,如果想動用這些來滿足所有的人員開支、維修費用、小區綠化談何容易。”
“一百個人一百種看法,特別是低樓層居民,永遠都不支持拿出錢來大修電梯。”杭州一小區居民說。
特別關注
杭州十年以上老電梯數量進入爆發期
相比新電梯,老電梯還面臨一個零部件老化問題。
“10年以上老電梯的確更加容易發生故障,需要得到更多維修。”張文介紹,杭州的老電梯數量為25400臺。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杭州十年以上老電梯數量進入爆發期,這些電梯的故障占比異常之高;電梯故障發生最多的小區前十排名公布,有些老面孔依然名列榜單。
“白皮書”顯示:從使用年限上看,電梯使用年限與故障率呈正比,在故障數據統計中4-6年的電梯故障數較少,電梯安全性、穩定性最好;而超過10年,故障率明顯提高,截至2016年底,杭州超過10年以上電梯故障報警3940起,臺量比15.5∶100,是平均數的兩倍。
既然已經服役了這么多年,這些電梯為何還不退役?
答案有些吃驚也有些無奈:由于受設計制造、安裝、維護保養和使用等多種因素影響,電梯整機使用壽命存在很大差異,國內沒有制定電梯整機的判廢標準,也沒有哪一部法規明確規定了電梯的使用年限。杭州出臺了《在用電梯風險評價規則》,于2012年底實行,對電梯風險進行細致地區分。
那么老電梯怎么辦?蠶花園的做法值得借鑒。去年下半年,小區對多臺老舊電梯進行了改造大修,之后故障率直線下降:2016年7~12發生的故障比當年1~6月下降了35%。“改造資金來自三個層面:區政府、街道、業主。”小區物業管理處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