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市場如何走出低價惡性競爭“怪圈”
燕趙都市網見習記者 曾建中
電梯之“禍”不斷,其源何處?質量、維護,還是人為?近日,就電梯故障頻發一事,記者專訪了河北省特種設備監督檢驗院副院長張彥朝,據其透露,目前電梯生產企業過多,為求“不餓”乃至“吃飽”,各企業紛紛打出“白菜價”,而與其相對應的便是電梯部件質量的“縮水”;而電梯后期的維保也是同出一轍,廉價的背后是服務的打折,兩者的結合,形成眾多電梯“先天不足、后天未補”的危險處境,導致其故障或事故頻發。有專家認為,電梯市場走出低價惡性競爭的“怪圈”方為解決之策。
電梯之量
省會年增電梯近3000部
張彥朝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初,石家莊全市只有200多部電梯,主要分布在賓館、飯店、大的機關,還有棉二宿舍等個別住宅小區。“現在石家莊有12000來部電梯,這幾年每年平均增加2700部至2800部左右。”逐年崛起的高層住宅小區成為新增電梯的重要場所。
張彥朝說,以前電梯很少,但管理做得好,“基本上由建造大樓的單位直接管理,而不是通過物業,這樣在人力配備、管理資金投入方面都很充分。”但現在電梯多了,問題也接踵而至。 據了解,目前石家莊尚未發生電梯重大傷亡事件,但故障卻“如影隨形”,諸如龍泉花園一棟32層高樓的6部電梯困人、莫名墜落等故障頻發,上月25日晚還全部“罷工”,維修后兩天卻再次出現兩人被困事件,而與其“同病相憐”的小區在石家莊并非少數。
據張彥朝分析,導致電梯上述問題不斷的因素既有先天的生產不足,也有后天的維護保養不夠和使用不當等。
故障之源
■采購:低價致電梯部件質量“縮水”
張彥朝透露說,一些樓盤開發商買電梯時,拼命壓價,一些電梯生產企業為了“不餓”或者“吃飽”,通常迎合開發商的這種心理,以“白菜價”銷售電梯,導致各個企業接連降價,形成低價的惡性競爭局面。而“羊毛出在羊身上”,為了確?;厥粘杀灸酥莲@取利潤,一些企業便在電梯部件上動起了歪腦筋,比如使用更便宜的部件,門板厚度的“縮水”,或者采用更廉價的材質等,“電梯屬于訂單生產,開發商壓價后,生產廠家可能在部件質量上縮水,”張彥朝說,“這個事誰都懂,但利益一驅動都不考慮這個(質量)問題了。”
張彥朝提醒說,開發商超低價購買到電梯其實是吃了虧,“如果報價20萬元的電梯最后15萬元賣給你,其實你沒沾光,是吃虧了。”他分析說,質量較次的電梯雖然可能也通過了出廠安全檢驗,但和好電梯的運行情況將截然不同,“動不動就壞,維保成本將是一大支出。”他認為,一些開發商只做“一錘子買賣”,“只開發一個樓盤,甚至在開發完后注銷公司,所以才不在乎樓盤電梯的質量,但一些大的開發商會購買質量好的電梯,他要為開發下一個樓盤掙口碑,因為電梯安全運行也是小區環境的賣點之一。”
■維保:省成本讓維保服務“打折”
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區有專門的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其中包括電梯的管理,“電梯最終歸業主所有,物業公司其實是受業主委托對電梯進行管理。”張彥朝說。據了解,電梯在使用期間必須由專業的電梯維保單位進行定期維保,方能保證持續的安全運行,其維保合同或協議一般由物業與維保單位簽訂。而受窘于物業管理資金不夠或為了所謂的節約成本,物業公司通常會選擇能夠提供“價廉物美”的維保公司進行電梯維保,而這也為電梯故障埋下了隱患。
據張彥朝介紹,一些小區的業主因某些問題拒絕交物業費,導致物業公司缺乏資金用于電梯的維保,“該維修時不維修,該保護時不保護,那么電梯該罷工時就罷工”。此外,維保公司眾多,低價競爭成為其策略,極大地壓縮了其利潤空間。“維保行業中有‘害群之馬’,比如一些剛成立的維保公司為打開生意局面,一開始就實行低價維保,導致正規的、管理嚴格的公司很難競爭,國家規定的維保標準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據張彥朝估計,目前石家莊具備資質的維保公司共有100多家,已經有點供大于求了,更有眾多沒有資質的維保公司“虎視眈眈”,于是,低價、更低價成為他們分食電梯維保這塊“蛋糕”的共同手段。
低價的背后有“貓膩”。“比如一個月維保費300元已經沒有利潤了,維保公司還出價100元,沒有‘貓膩’誰信呢?”張彥朝說,低價肯定會使電梯維保的服務質量大打折扣,“比如國家規定電梯一個月必須維保兩次,而維保公司可能一個月就來一次,甚至不來。還有的維保公司甚至把電梯原有的好部件換成壞部件,最后受害的還是居民,得不償失。”
■乘坐:使用不當易造成電梯故障
電梯時不時使些“小性子”,乘客使用不當也是重要因素。張彥朝說,比如長按開門鍵或關門鍵,唯恐電梯門不開或者不關,有時導致電梯門短時間內頻繁開關。還有一些乘客乘坐電梯時踢門、扒門,或在電梯內跳躍、嬉戲等也易導致電梯出現故障。
一些新入住的小區電梯故障頻發部分源于業主裝修之故。比如頻繁超重運送裝修材料或器材,加大了電梯的損耗。而在裝修的過程中,常常出現人為的使用水泥袋等物長時間堵住電梯門的情況,或者期間將水泥、沙土之物遺留在電梯門的軌道槽內等,導致電梯門不能自動開關,控制系統也容易失靈。
張彥朝透露,一些電梯事故常常是由于乘客自身處置不當造成的。比如被困電梯時,一些乘客在電梯停下后,迫不及待強行扒開門就跳出來或者打開電梯的安全窗自行出去,“這樣做很危險,容易發生墜亡事故。”他建議說,被困電梯后,要采取各種辦法報警,不管報警是否成功,最好待在電梯里等待救援,不要私自行動。
■檢測:一成半電梯未及時報檢
張彥朝介紹說,按照國家規定,電梯必須每年檢測一次,主要檢測電梯的控制系統,如主機和控制柜,還有電梯的驅動系統,“檢測鋼繩和驅動輪是否安全,如果過度磨損了可能導致電梯沖頂,”此外,還要檢測所有的安全裝置是否都處于可動安全狀態,保證隨時起作用。“一部好電梯如果充分維保、正常修理,可以運行20年左右。”
張彥朝說,石家莊全市的電梯都由河北省特種設備監督檢驗院負責檢測,所有電梯必須在檢測到期前一個月主動向該院報檢,對到期但未主動報檢的電梯,將對其管理單位進行督促,督促后還未報檢的,將報送相關監察部門進行處理,“石家莊電梯的主動率能達到50%,需要報送監察部門的有15%左右。”
據了解,對于“三無”(無生產產地、無生產廠家、無商標)電梯,河北省特種設備監督檢驗院將不予檢測,“報檢時,對方需要出具電梯制造資質證明、出廠合格證、零部件資質報告、整機型式實驗報告。”張彥朝說。
措施之析
■電梯先天要好,后天要補
2009年5月起實施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規定,電梯“困人”2小時以上也算是一宗特種設備事故,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單位不但可以重罰10萬元至20萬元,對未依法履行職責的主要負責人還將處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罰款。
張彥朝說,開發商不能光“捂”著自己的口袋而置業主安全于不顧,“選擇有知名度、有信譽、技術力量強的公司購買電梯,貪圖小便宜最終要吃大虧。”他說,出了事故,維保單位必須在半小時內到達救援現場,并由使用單位(一般是物業)承擔第一責任。因為一般是物業與維保單位簽訂電梯維保合同,“物業要對維保單位的維保行為進行監督,不要只是交錢了事。”因此,物業與其請個廉價的維保公司導致自己和電梯鬧心不斷,不如多花錢請貨真價實的維保公司圖個舒心。此外,定期檢測,為電梯“把把脈”也是保證其“肌體”健康的重要保證。當然,廣大乘客也不要拿電梯當出氣筒,應正確使用、文明乘坐。而相應的監察部門也應該真正負起監察責任,對于隱患重重的電梯要下“狠手”,姑息養“梯”,只會在電梯里孕育一個個危險的“雷區”。
■走出低價惡性競爭的“怪圈”
記者采訪中獲悉,電梯的生產、采購、安裝及維保等都陷入了低價惡性競爭的“怪圈”,尤以維保環節尤甚,其中更多的是源自市場因素的作用。有數據表明,中國電梯生產的增長速度連續多年超過20%,2010年更是超過30%,今年上半年還超過了39%。目前中國的電梯生產廠家超過400家,幾近世界生產廠家的一半。發展太快,帶來的一個問題便是產能過剩,接著就是彼此的壓價出售。此外,有需求就有生產,一些開發商對電梯不求最便宜,只求更便宜,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廉價而劣質的電梯走進了一個又一個小區。此外,電梯的迅猛增加,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維保“蛋糕”,維保企業一擁而上,低價競爭及客戶廉價的需求,讓這塊“蛋糕”吃著吃著就變了味。
電梯行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要保證電梯的安全,很大程度需要電梯先天質量和后天維保過關,這需要走出低價惡性競爭的“怪圈”。他認為,對電梯的生產規模及產能,國家相關部門應該予以調控,“產能過剩終究不利于電梯市場的健康發展。”對于電梯維保,相關監管部門應該嚴格把關其資質的認定,同時對一些資質不夠的維保企業予以堅決查處,盡量避免在電梯維保過程中留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