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火災疏散,
能否有條件使用電梯?
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時如何進行人員疏散,難度確實極大。數十層的高層住宅,一旦發生火情,從消防樓梯逃生,有多少人能夠成功?如果電梯并無異樣,是否可以在火災中使用?
上海是中國最為典型的即將進入老年社會的城市之一,鑒于出行的方便,上海很多老人喜歡在配有電梯的高層或者小高層內居家養老。然而,既有的規范以及消防知識宣傳都告訴我們,發生火災后不能使用電梯。
“然而火災發生后,電梯不是絕對不能用,美國9·11事件,大多數人員還是通過電梯逃生的”,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早在2006年,他們所就開展了火災中電梯疏散人群的研究。根據大量國內外高層建筑火災調查報告,在很多高層建筑火災中,都有利用電梯成功疏散的案例。例如美國“9·11”事件,電梯在安全疏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挽救了大量人員。在我國,火災情況下利用電梯疏散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尤其是在火災初期,利用電梯疏散逃生挽救了不少生命。
近幾年,隨著電梯及消防技術水平不斷發展,利用電梯進行疏散已經成為可能。美國2009年新發布的《生命安全規范》(NFPA101-2009)的附錄B中,就新添加了一條說明“在火災情況下,可以有條件地使用電梯”。
專家建議,一方面,我們應盡快完善這方面的技術條件,使研究成果能夠得到實踐。同時,有關行政法規及條令中關于“禁止火災中使用電梯”的規定,也應改為“有條件地使用電梯疏散”,同時,也要向大眾推廣“火災情況下有條件使用電梯疏散”的科學理念。
追問
膠州路的一場大火燒痛了上海,大火發生后,全市開展了安全生產大檢查和建設工程安全生產大檢查,“火”成為了這個城市最為關切的話題。
周末,寶山區共和新路4719弄34號一棟正在整修的居民樓又突發火災,所幸當時起火房內無人,鄰居幫忙及時撲救,樓內居民也都順利撤離,沒有造成人員受傷。這棟6層的樓正在進行整修工作,樓外搭建著腳手架,而這兩天工人們正在樓頂鋪設防雨材料,居民們反映,“他們是用噴槍噴明火來烘烤的,上面還有好幾個液化氣鋼瓶,平時他們曾經把液化氣瓶里的殘氣往下水道里倒掉。今天的火災可能就是施工的明火引燃了PVC下水道,火苗沿著下水道燒到了六樓居民家。”
居民認為,工人們的施工不規范,存在安全隱患。“今天早上我聽到砰的一聲,一個液化氣鋼瓶被扔了下來。我跟工人說這樣很危險,會爆炸的,他們說你不懂的,誰知道后來就出事了。”
在22日的市政府常務會議上,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指出,“11·15”事故發生后,市政府立即要求開展覆蓋全市的地毯式安全生產大檢查。就目前情況來看,各有關部門思想認識不夠,工作力度不夠。檢查過程中普遍采用明查方式,一些工作流于形式,對于全覆蓋、不放過任何隱患的工作要求沒有真正落實。
“防微杜漸不能只是一句空話!”韓正強調。
膠州路728號的這場大火將高樓如何實現安全保障的問題擺到了我們面前,引發了全國范圍的大反思。一些疑問亟待解答,比如,一個屢次被列入市級監管單位安全隱患黑名單甚至有火災前科的公司,為何成為靜安區的“明星企業”,屢次中標區政府各類工程項目?比如,明明有明文禁令,這個工程為何又能最終逃脫監管,違法層層分包,導致安全成為兒戲?而無證人員又怎么會輕易出現在這一高危崗位上的?
無論是那幾個無證焊工,還是被施工方采用的不合格的聚氨酯材料,恐怕都不能算作罪魁禍首,因為只要監管到位,它們本都不會出現在工地上,因此,追責絕不能到焊工為止。
還有那個千夫所指的承包商之一——上海佳藝建筑裝飾工程公司。這確是一家令人生疑的公司,且看它2009年的營收高達1.1億元,但利潤卻只有43萬元!
這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注冊員工僅有50多人,其主營業務收入卻在近年一路飆升,由2007年的近4000萬元上升到2008年的5000萬元,又在2009年一舉突破億元大關,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區政府各類工程項目的中標大戶。但其銷售利潤率卻始終徘徊在0.34%、0.56%、0.39%,僅僅是全國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的一個零頭。
這強烈的落差讓人不免生疑,這種極其不正常的現象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貓膩,而這些又與大樓火災的最終發生有著怎樣的關聯?
膠州路大火引發的反思決不能局限在這棟樓的范圍,我國現有高層建筑16.2萬多棟,其中超過100米的超高層建筑就有1500余棟,高層火災的疏散、救火本身就是世界性難題,如果不迎難而上,科學防控,吸取教訓,亡羊補牢,類似惡性事故仍會重演。
唯有將所有疑問解開,才能告慰亡靈,慰藉生者。▲
垂直城市 天堂還是地獄?
11月15日以后,我們用五味雜陳的心情來審視城市森林的高度。城市越來越高的同時,生活怎樣才能越來越好?
記者/邵樂韻
中國城市化發展以加速度的方式進行著。隨著大中型城市人口日益膨脹,土地資源越來越金貴,“垂直向上”成為必然趨勢。城市拔節的聲音隆隆不斷,摩天大樓互相超越,爭先恐后地沖破城市天際線,紀錄榜單的刷新頻率也越來越快。
以上海為例,2008年,492米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取代1999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廈,成為我國內地最高建筑;然而很快環球金融中心也要退居第二——在建中的上海中心大廈主體建筑結構高580米,預計于2014年竣工,屆時將成為中國第一高樓。
上世紀60年代起,西方國家、日本掀起了關于“垂直城市”、“空中城市”的討論,開發城市的“上半身”,即把城市要素包括居住、工作、生活、休閑、醫療、教育等一起裝進一個巨型建筑體。這種結構擁有龐大的體量,超高的容積率,驚人的高度,少量的占地,爆炸性的居住人群。但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和經濟水平,構想只是留在圖紙上。
熱烈討論了40多年后,“垂直城市”終于有了現實參考。今年初,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哈利法塔”落成:樓內有七星級酒店、大型購物中心、餐館、健身房、俱樂部、豪華公寓、辦公區域,第158層還設有清真寺。類似“垂直城市”還有目前在建的倫敦夏德大廈,其中包含了兩座冬季花園。
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總建筑師邢同和認為:“垂直城市是城市化的發展方向之一,它適合在地少人多的城市開發,是實踐集約化利用土地的最好載體。但同時,垂直城市也隱含著需要解決的矛盾——它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
首先是樓宇功能集中化和安全防范難度提高的矛盾。防火、防風、抗震、反恐等均是不得不考慮的安全問題,其中超高層建筑消防滅火救援已經被定義為一個世界性難題,一個垂直城市的消防系統技術難度更是要比一般建筑翻倍。
邢同和說,高層建筑構件本身需要具有一定耐火性能,同時樓內配備消防電梯、應急照明、自動報警系統等。“現在問題是,很多我們沒有做到,消防通道被占壓,消防門被鎖住了。超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更主要的是從里面解決。”
“像金茂、國際環球金融中心等超高層商務樓內部都安裝噴淋系統,同時安裝了消防綜合數字系統,整幢大樓的面積、人員數量、消防通道、疏散標志等準確位置都能在系統中體現出來。一旦火情發生,系統就會自動報警,通過數據分析判斷火勢蔓延趨勢,系統地組織人員安全地逃生。不過,鑒于造價太高,高層民用住宅目前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其次是城市密度和生活質量的矛盾。“高樓多了,樓宇之間的空氣流通會受到影響,路面交通產生的污染混雜其中。現在法國、日本等國家提出開發地下交通,把地面用于綠化。美國有些城市也開始拆除高架,因為垂直城市中高架本身攜帶著很大的汽車污染。”
還有一個矛盾是,垂直城市要求配備自給自足的智能生態系統,以太陽能為主要能源,水和垃圾可以循環利用,國外一些高層建筑中實施垃圾分類粉碎,通過管道直接處理掉。但是如今,我們的技術似乎還無法支撐。
不久前,在上海舉行的城市未來與人類和生態系統的福祉國際研討會上,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李克欣提出過“單元城市”概念。“10年后中國的城市,尤其是新型城市應向單元化發展,以城市農田、城市森林、山體河流為依托,順應當地自然風土,由若干‘聚落單元’有機組合而形成的新型低碳城市模式。聚落單元內的常住居民不走出社區,就能基本完成工作、居住、教育、醫療、健身等要素活動,滿足‘安居樂業、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