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到2010年,中國電梯行業平均年增長在13%左右,但‘巨人通力’在這5年中,每年平均增長速度接近50%。這充分證明我們‘巨人’與芬蘭通力的合作是雙贏的,‘1+1>2’。” ——錢江。
不久前由浙江省商務廳主辦的浙江省首屆“百強”外商投資企業峰會發布了2009年浙江省外商獨資百強企業和中外合資、合作百強企業榜單。位于南潯經濟開發區的巨人通力電梯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是我區唯一入選榜單的企業。該公司董事長錢江作為8個發言者之一還在本次峰會上作了典型發言。
省商務廳有關專家認為:合資企業巨人通力電梯有限公司的成功運作,為傳統工業“嫁接”跨國資本,快速推進自身轉型升級,提供了又一個生動、具體的范例。
登高笑看來時路
鏡頭推回到5年前,即2005年2月3日,當時的浙江巨人電梯公司董事長錢江與世界第三大電梯制造商——芬蘭通力集團董事局主席赫林先生簽約,成立了巨人通力電梯有限公司這一合資企業。作為控股一方,“巨人”占60%股份,而通力則占了40%的股份。作為國內電梯行業最大的本土品牌企業浙江巨人電梯有限公司卻選擇了與“老外”合資,曾在行業內外掀起了不小波瀾,有媒體在事后發表的新聞述評稱:“這是在國際跨國資本和國內資源要素的夾擊下,又一個民族品牌苦苦守望者的妥協。”
的確,合資前的“巨人”是一家具有50多年歷史并經過改制的二輕企業,自1978年轉產電梯產品起,經過27年的穩步發展,已具備了比較扎實的軟硬件條件,包括比較穩定的客戶群、遍布全國以及涉足海外的銷售網絡、現代化的廠房和設備、優秀的企業文化、良好的管理基礎和訓練有素的員工隊伍,還有一個知名度較高的品牌。為何要選擇合資這一發展路徑?
“面對外界的質疑、困惑,我們有自己的認知和見解:企業競爭力的構成,主要是由資金、管理、研發、渠道、技術、品牌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本土電梯品牌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合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縮小這些差距,以贏得企業更大、更快、更久的發展。”錢江這樣告訴記者說,“選擇芬蘭通力集團作為我們的合作伙伴主要是考慮到她是享譽世界的電梯技術領跑者,被譽為開發低碳產品的先鋒。”
芬蘭通力集團公司成立于1910年,在世界各地有800多個運營機構,年營業額超過47億歐元。中國國家大劇院、奧運會主會場鳥巢、廣州新白云機場等著名的地標建筑都選用了該公司的電梯和自動扶梯產品。在近100年的發展歷程中培育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強大的研發實力、科學的運營模式、覆蓋全球的銷售和服務網絡。如能達成合作,雙方可以在研發、生產、市場、團隊和文化等多個方面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
長纓在手縛蒼龍
引進跨國資本,不僅僅意味著改變股本結構、決策機制、與他人分享蛋糕,同時還須消化吸收引進的技術、磨合雙方的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營銷模式、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管理制度等等。合資使資本規模得到擴充,企業的實力得到增強,并且因為導入了“通力”這個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著名品牌,而大大提高了產品對市場的號召力。
根據合資協議,“巨人通力”得到了通力集團的全線產品技術和最新動態技術。為此,“巨人通力”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1996年,“通力”以它的永磁同步技術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無機房電梯,從而引起了一場電梯技術的革命,全球電梯技術進入了無機房和小機房產品的時代。“通力”的無機房電梯具有獨特的優勢,比如說節約建筑成本、方便安裝、節能高效、綠色環保等。與“通力”合資后,巨人通力與通力集團采用的是同樣的技術平臺,使得合資公司的產品技術一躍而步入行業領先的前列,銷售業績更是突飛猛進。目前,無機房、小機房電梯的銷售比例已占到90%以上。
合資公司運營后,由中外組成的高層管理團隊合作制定了一個為期10年的商業計劃,這個商業計劃規劃了企業發展的線路圖。為了達成這個計劃,為了貫徹通力集團全球總裁“誰能控制成本,誰就擁有未來”等思想,也為了落實通力維保業務產業化的理念,“巨人通力”基于對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充分評估,確定了成本領先和服務差異化的發展戰略。這個戰略對于提升產品的市場地位和公司的經營業績起到了保證作用。
聽得風吹雨打聲
在新產品研發管理上,“巨人通力”引進了“通力”的產品研發項目管理機制,采用了“通力”的“PDM”產品研發矩陣工具。新方法強調跨部門團隊協作、同步協調推進、尋求最佳途徑,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研發效率、減少過程的反復和時間的浪費;對產品的改進則采用了“通力”的“PCM”,即產品變更管理機制,產品的任何改進都須經過申請、立項、設計、試樣、測試、小批量、發布等各個階段,借助這種方法對產品從上市到退市整個生命周期進行全程化、系統化管理;而通力集團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則打破了“巨人”以往“重事后核算、輕事前控制”的思維定勢。全面預算管理使企業每年的收支盈虧變成了可以預期和控制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講,鍛煉和培養了經理人和員工對未來工作的預見性和計劃性。
在營銷上,“巨人通力”借鑒了通力集團的模式,實行資源前移,在國內廣泛地開設分支機構,大力發展代理商隊伍。目前,已在全國建立了38家分公司,發展了500多家代理商。為市場拓展和銷售增長奠定了扎實的渠道和網絡基礎。
在提升產品競爭力方面,“通力”提供的目標成本管理技術對“巨人通力”來說是一個全新而有效的工具,它實際上是采用“倒逼機制”對部件采購和優化設計確立量化標準,以便對產品的成本進行跟蹤管理;對部件的采購,通力集團向“巨人”輸送了成熟、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技術,對優化生產方式、降低運營成本發揮了顯著作用;同時,“巨人通力”主動納入到通力集團的全球供應鏈平臺,極大地降低了進口部件的采購成本 。
引進通力“IE”,即工業工程技術是合資帶來的重要成果之一,在“通力”專家的指導下,“巨人通力”對車間作業、設備進行大范圍的重新布局,優化了生產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由于采用了“通力”新穎板材結構件設計和全球領先的新工藝,“巨人通力”關閉了原來采用型材結構設計的加工生產線,該生產線具有高能耗、不環保、勞動強度大等特點,此舉使“巨人”實現了清潔生產方式和生產過程的低碳化。
伴隨著合資合作的進程,用人的舞臺得到拓寬,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量迅速放大,吸引力也大大增強,人才的來源也更加多元化、國際化,人力資源的結構得到優化,從而為企業的高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員工的數量由合資前的400多名增加到目前的1600多名,并且建成了擁有近百名人才規模的研發中心。
而企業文化的基因也在中外合資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改良和優化,跨國公司大力倡導并竭力推行的以文代言以及作業標準化、程序化等做法,“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改變了“巨人通力”員工的思維和行為習慣。經驗和技術借助書面化的工具得到積淀、傳播和共享;在與外籍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廣泛共事、頻繁交往中,逐漸地培養出國際化的視野、對“規則”的尊重意識和做事的嚴謹態度等等。
捷報頻傳踏行處
合資以來,巨人通力公司已經連續5年保持行業增速第一的記錄,每年訂單均以50%以上的速度實現快速成長,營業額比合資前增加了9倍,總資產增加了8倍,實現利稅增加了29倍,員工規模擴大了3倍且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近年來,巨人通力公司銷量在國內同行業排序中“節節攀升”,目前在近500家電梯整機企業中名列第8。2009年,上交稅金在南潯區工業企業中位居第一,在湖州市名列前茅。今年前三季度,巨人通力公司已實現訂單1萬多臺電梯整機,相當于去年全年的訂單量。
強強聯合所帶來的“1+1>2”的效應,有力地證明了當初引進跨國資本的決斷,是一個惠及中外合作雙方的戰略選擇。錢江感言道。
在不久前舉行的公司5周年慶典活動期間,中外合資雙方高層對公司成立5年來的業績表現深感鼓舞。雙方表示,合資公司將一如既往地實踐讓股東滿意、員工滿意、顧客滿意、代理商滿意、供應商滿意、社會滿意等“六個滿意”理念,致力于打造節能低碳、科技環保的一流電梯。
上一篇:奧的斯電梯亮相中國國際生態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