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騰訊聯合多家企業和公益組織共同倡導的第一個互聯網“99公益日”。根據發起者的建議,人們可以通過微信、qq、郵箱等等互聯網工具參與公益活動。其實,早在“99公益日”誕生之前,就有很多企業探索用“互聯網+公益”的方式,讓公益活動變得更加透明、更加多樣,也更有親和力和影響力。
互聯網與公益的結合,大約可追溯至2010年。隨著建立在互聯網上的第三方支付逐漸普及,很多公益組織主動減少捐款、匯款等傳統籌款方式,而是歡迎愛心人士通過第三方支付的方式捐獻自己的愛心。因為通過第三方支付的網絡展示平臺,公益項目的發布和資金籌集變得更加便捷,籌款情況和捐款去向等賬目情況也能及時公開,有助于提高公益項目的透明度。在這之前,部分公益組織由于缺乏高效、透明的運行機制,一度引發公眾對公益組織和項目的不信任。
但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籌集善款,只是將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后者與前者最顯著的區別在于,不僅要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各種資源、功能,更要按照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去推廣公益理念,讓人們主動參與公益、愛上公益。
什么是互聯網思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積極創新、善于運用新資源、勇于嘗試新方式。只要使用這種互聯網思維,即便是傳統的公益項目,也可以在新時代下擁有強勁的吸引力。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化妝品公司歐萊雅中國已經連續13年舉辦校園義賣助學活動,但始終沒有出現審美疲勞,每一年的參與人數和籌款金額都能上升。歐萊雅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把這項公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據悉,義賣活動的捐贈者和受益者都是學生,所以讓學生來組織,更容易把握捐贈者與受益者的心理變化。同時,學生又是最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他們在組織過程中,自然會用好用足最新的資源。比如在今年的義賣助學中,不少學生團隊主動利用微信公眾號、網絡短視頻、校園bbs論壇等互聯網工具進行宣傳,更推出了“學霸教你選防曬霜”、“剁手后單手化妝”、“小崽子表情”等獨具“95后”喜好特點的線上互動活動,使得已經13歲的公益活動品牌依舊讓人覺得新鮮感十足。
事實上,在“互聯網+公益”時代,公益活動都可以變得好玩起來,組織者、參與者和受助者之間的聯系方式也能更加多樣。例如,去年騰訊公益曾聯合qq郵箱發起過“暖燈行動”,向所有qq 郵箱用戶發出刪除郵件的公益邀請,表示只要用戶刪掉一定數量的舊郵件,就能換成山區學校里的節能燈,為孩子們點亮一盞暖燈。在短短一個月的活動時間里,累計有160多萬人參加。這背后的組織邏輯,在于用戶刪除郵件等于幫助企業節約了資源和運營成本,而把這些換成公益產品,企業不吃虧,用戶也有興趣。
類似的“互聯網+”創意還有很多,其核心就是一點:使互聯網超越簡單的工具屬性,進而重構公益鏈條上的各方關系,讓用戶以快樂、健康、免費的方式完成公益行為。比如在今年的“99公益日”里,有一個名叫“為盲胞讀書”的項目很打動人:發起方號召愛心人士“捐獻”自己的聲音,通過微信為盲人讀書,讓他們也能感受到書里的精彩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鼓勵公眾參與的公益活動常常是由災難觸發的,即等到災難發生后,企業、機構或個人才意識到要參與公益行動。這些行為雖然值得稱道,但可能會忽視日常生活中弱勢群體的需要。而在互聯網時代,通過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工具,能讓公益行為變得細水長流,用一個個長期的、輕快、共享、互動、多贏的公益項目,讓愛心和溫暖也由此加倍。
下一篇:【公益】廣日電梯電梯安全小知識